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写照——《子夜》
作者:不详 时间:2006/6/8 7:01: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636
正文: 茅盾(1896-1981),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理论批评家,曾用玄珠、方璧、形天等笔名。茅盾是1927年发表第一个中篇小说《幻灭》时始用的笔名。《子夜》描写了民族资本家的梦想与现实,梦想很快的破灭了,主人公吴荪甫无法回避冷酷的现实。作者明确揭示了中国民族资本家必然没落的过程。而这一规律又是联系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的。“只要国家像个国家”这一希望几次支持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从困境中奋起。但是,这个希望在国际帝国主义压迫下根本不会实现。
《子夜》,这是1930年的一个中国的故事,把握着1930年的时代精神的全部,我们的金融家,企业家,地主,绅士,太太,小姐,少奶奶,女工,军官,保镖,经纪人,工会委员,都在作者写实的手腕中呈现着活跃的旋动,都在作者敏锐的观察中现出了原形。故事的开展和穿插没有枉费作者12个月的构思和苦心,从吴老太爷权威的失坠,曾老乡绅的没落和灭亡,到吴少奶奶无可逃避的悲哀,四小姐的反抗,以及因为唐云山的空心汤米团和姑老爷的倒戈,吴三爷从模范镇的理想,大规模的企图丽跌到现实世界上来。在不断的紧张中,鹦鹉“哥哥呀”的呼声,汽笛的吼叫,勃郎宁的饿闪动,铁骑的追逐,《太上感应篇》在四小姐房里的回光返照,使《子夜》更生动而有力的震动了这人间的空气!
一阵阵的狂风暴雨压闷得人透不过气来,厂里的明争暗斗,交易所里一发千钧的挣扎,家乡里暴乱的残余,在轰隆一声的响雷和闪电的交迫中,奔马似的豪雨直冲下来,这真像1931年的大小、东北的狂澜,而我们的大企业家从容不迫布置了新的阵线,期待着一切逼近的捷报;胜利和失败,只有一两分钟就可以揭晓,然而现在仍然是满天的黑云,仍是黑漆的一团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同时,阴谋和奸计行使无上的权威,美人,乡绅,地主在那里赛跑.在"空头"和"多头"上面跳落,在战神脚底下翻着疯狂似的筋斗;但是这不是人的生活,在这胜败未决的生死关头,强烈的刺激是必不可少的,黄浦江上的夜月,平静的田野,苍茫的水色,香槟的酒香,涎着脸儿的笑,混着白嫩的大腿的颤动,平日高谈"男女之大防"这班"社会的栋梁","在死的跳舞"中不自觉的解除了自己的武装,虽然知道脑膜上已经粘着一片雾,心头上已经挂上一快铅,但不曾想到自己的宝座下面已经埋伏着几千万磅炸药力的地雷,那是隐藏在轻烟似的微笑中的一个神迹!
茅盾《子夜》的出现,是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在中国现代小说和中国现代文学整个领域里开辟先河的又一巨大收获,也是迄今为止,没有丧失它的意义和影响的第一部杰出的中国现代小说。
《子夜》这部小说写的是三个方面:买办金融资本家,反动的工业资本家,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茅盾在《子夜》中还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状态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深刻印记。他们以吴荪甫为中心相互关联着;大小资本家、地主、资产阶级圈养的文人学士、堕落的女人、耀武扬威的旧中国统治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向他们趋炎附势的人们。小说通过这些群象,活灵活现地揭露了剥削阶级和他们走狗腐朽、堕落、残暴地实质。他们是历史潮流中反动面,是革命地阻碍和革命的对象。
茅盾通过吴荪甫的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发财致富的愿望看作高于民族利益之上.吴荪甫仗着自己有好多庄园,一度表现的不可一世.但是他的美梦终于被农民运动所砸碎,他的上海丝场被日本丝场所排挤,好景顿时云散雾消.吴荪甫为着摆脱困境,另打主意,成立私立组织吞并小场,但到头来又落入了另一个劲敌赵伯韬的魔掌中,赵伯韬是个实力资本家,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只为帝国主义效劳而不考虑民族的利益.因而,在茅盾笔下,人物赤裸裸的卑劣、傲慢、和无耻,他依靠美国金融资本,心想吞并吴荪甫的企业,利用经济封锁的手段迫使吴荪甫进入公债市场.这个赵伯韬就是依靠外国资本家大发横财的反动资本家,他一贯藐视民族工业。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赵伯韬都是最惹人厌恶,最使人愤恨的人。事实也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买办资产阶级这个帝国主义的天生的奴才,直到它被消灭掉为止,从来就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作者在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中集中了几十个民族资本家和财政资本家的共同本质,因此两个人物是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只要能发财能赚钱,他们什么事都能干出来。《子夜》还反映了资产者的世界一天天腐烂下去,而无产者的世界一天天兴旺起来,犹如灿烂的阳光一般光照大地。事实证明了对于吴荪甫以至于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来说,致他们与死地的正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吴荪甫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某一个资本家的特殊命运,而是他所隶属的阶级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他告诉人们,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子夜》中也塑造了另一种形象:即逐渐觉醒,具有革命意识,走向斗争道路的工人、农民以及引导他们的革命者。小说里专门一章是描写吴荪甫经营的裕华丝场工人罢工斗争的场面,像张阿新、朱桂英为首的进步的女工们,在地下党员玛金的领导下举行罢工。勇敢地粉碎了屠维岳的威胁、恐吓、离间、贿赂、欺骗等阴谋,她们站在罢工队伍的最前头,为上海两百多个丝场的总罢工起了重大作用。作者有力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地主力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地工人和农民,只有他们才能坚决彻底执行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明确了中国革命前途,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当时读者的革命情绪。这是《子夜》的成就之一。
《子夜》以1930年左右的社会现实作为其主要的创作素材,高度地概括了三十年代的一段历史时期。三十年代这正是世界经济恐慌已波及上海,中国民族工商业纷纷倒闭陷入危机,工人群众的罢工斗争蓬勃兴起的时期;随着军阀混战的加剧,股票投机市场的猖獗,致使广大农村经济也遭到破产。小说以这些社会现实为题材,着重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存在着矛盾,另一方面又同工人阶级存在着阶级矛盾,所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得到发展,旧中国也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样《子夜》就适合了当时革命斗争的要求,尽了宣传革命教育群众的任务,并进而推动了革命运动。这是《子夜》的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是《子夜》的成就之二。
《子夜》的命名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子夜”即半夜,即已半夜,离黎明就不远了,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子夜》的产生,正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迈步前进的时候,它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从创作上证明了无产阶级文学是一种不可战胜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力量。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