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词中实词辨析难点突破举隅
作者:浙江省湖州中学 夏云陶 时间:2006/6/10 22:34: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331
1.词义轻重程度不同:希望——期望——渴望(轻、重)2.词义范围大小不同:事情——事件——事故(从大到小)3.具体与概括不同:船——船只(具体、概括)4.词义着重点不同:化装——化妆(装扮——打扮);才能——才华(做事能力——文艺特长);陡峭——峻峭(坡度大而陡直——高而险)5.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经验)——交换(礼物、意见)6.适用对象不同:爱戴(对上)——爱护(对下)7.词性和功能不同:突然(形,作状、谓、定语)——猛然(副词,作状语)8.感情色彩不同:果断——决断——武断(褒——中——贬)9.语体色彩不同:吓唬——恐吓(口语——书面语)
这几点,绝大部分跟学生的良好语言习惯有关,笼统地说,多数由学生的语感决定,实际上,也是学生对句内语境的大致把握的体现。其中,只有四、五、六点可以贯穿一些技巧,才可以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变得更为轻松灵动。现简析如下:
一、词义着重点的突破方式:
相当一部分的近义词,它们都有共同的语素,比如“适当”和“适度”,我们辨析的时候,只要抓住不同语素质“当”和“度”进行组词或简易解释。“当”字可组词为“恰当”,“度”字可组词为“限度”,这样,这两个词的区别也就呼之欲出了。当然,给这类词进行组词的时候,所组之词要尽可能的将这两组近义词区分开来。例: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就此事件,我新华社__发表声明。
(2)她就是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__。
(3)他们两位素未谋面,还要请你__一下。
A. 受权 原型 引见 B. 授权 原形 引荐
C.授权 原型 引见 D.受权 原形 引荐
这道题中,三组近义词全都可以利用以上方式区别:“受”可组词为“接受”,“授”可组词为“接受”;“型”可组词“类型”,“形”可组词“形状,形态”;“见”组词“相见、见面”,“荐”可组词为“推荐”。这样一来,根据各句的需要,可以确定答案是A。
二、搭配难点的应对措施: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前面例题中另生的词语只解决了问题的开始部分,接下来还得受文章前后内容,尤其是搭配习惯的限制。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学会第一点中所述技巧,就比较容易解决常式句的搭配问题了,但是一旦出现变式句,他们就会无所适从。例:
冯老师的“码根码”汉字输入软件已进入电脑市场,他的生活 也有所改善。(问选“境况”还是“境遇”)
在这个句子中,可以先根据不同语素分别组词“情况”和“遭遇”,与之搭配的动词是“改善”,为宾语前置句式,学生经点拨才发现选择“境况”,是因为“遭遇”无法和“改善”搭配。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造句、自设搭配的方式来解决某些较难分辨的近义词。如“失之”和“有失”,区别时易先想到“失之偏颇”和“有失风度”这两个常见短语;可以发现,“失之”搭配可能为贬义词,“有失”搭配宾语可能为褒义词语。于是,在“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 轻率”可以基本确定选择“有失”。虽然我们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种应急措施,但是无法否认其实用性。
三、接受语境的观照。
以上两点均与知识与语法发生着直接的关系,然而在知识与语法之外,始终起着特有作用的还是语境。例:
究竟有没有外星人呢?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人们 的问题。(问选“思索”还是“思考”)
供选词语中“索”有“探索”义,因而呼应了“长期以来”包含的蕴意。
再如:苏州河就像大病初愈的老人,需要精心 ,千万不能把各种额外的负担加到他的身上。(问选“看护”还是“保护”)
上句中因为将苏州河比作了“大病初愈的老人”,所以“看护”就显得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当供选词语已经在学生记忆库之外时,那是只能凭感觉或运气了;如果学生可以根据强记词义或者习惯用法直接解答的题目也就谈不上技巧的点拨了。这两种情况之外,只要顾及以上所述三个要点,并且经常能做到综合运用,实词辨析题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再以2005年浙江卷试题为例: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根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了解 ,作出诊断。
②孩子过多玩网络游戏,父母应适当加以 。
③他们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 他们已经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A.病症 干涉 虽然 B.病症 干预 即使
C.病征 干预 虽然 D.病征 干涉 即使
这道题目,第三句根据“虽然”表“已然”、“即使”表“未然”应选“虽然”,据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此句最好选,难在前两句。如按前面技巧操作,“症”可组词为“症状”,“征”可组词为“征兆”(当然这样组词也是考虑到要符合原词的词性及文中所示之情感色彩等因素的),它门都可以和“了解”搭配,但是后面还有一句“作出诊断”,显然还不能确认是否出现“症状”,只能说是先得“征兆”。
确实,有些词较为难辨,只有死记其含义或者不断的比较体会,比如“干预”“干涉”、“体制”“机制”,这部分词语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此文只为学生的解题与教师的答疑提供一点想法,并非全能的策略性知识,仅望以此予人便利。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