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想象,填补对话,把握主旨——我教《石壕吏》
作者:南京市第五十中学 陈彩娟 时间:2006/7/9 8:24: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587
一、以对话描写为聚焦,导引预习直入中心
你认为《石壕吏》中最精彩,最值得品味的是景物,还是对话,或是细节?请在对照注释,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反复品读,着重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此引导预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快捷地确定阅读重点,对话的品味是学生的兴奋点所在,直接将学生引人兴奋区运作,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兴趣为动力而提高效率。
二、借助联系比较想象,品悟对话突破点
平淡而丰富,朴素而传神,浅显而深刻,这是《石壕吏》对话艺术的精髓所在,也是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所在,具体到各人对话,又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品悟的重心和方法也应相机而变。
(一)“夫逃妻留”,言简意赅,应着重揣摩人物的复杂心理
揣摩神情举止,说说老妇形象。杜甫在诗歌第一小节只用一句“有吏夜捉人”交代了故事展开的背景,渲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而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并没有写老夫妇两人是怎样商量的?老妇人又是如何来开门应答的?因此不妨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一段老夫妇之间的对话。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唐朝征兵制度的残酷。
(二)“差逼妪答”,含蓄深沉,应着重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
“老妪答话”这段对话,看似差吏并没有开口说话,杜甫对差吏的问话也不着一字,在这儿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老妇人在开门之前是否已经想好了该如何来回答差吏的盘问?”让学生仔细分析老妇人的答话,试着分析一下老妇人答话的层次,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老妇人的这一大段答话并非是事前准备好的,而是在差吏的步步逼问之下才回答的。
1、比较中辨差异。
杜甫对差吏的凶狠残暴只用了一个“怒”字,对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也只用了一个“苦”字,但却给我们揭示了当时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远不止物质上的贫乏,更深重的是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心理上的痛苦。
2、想象中显特征。
对照课文插图,联系诗歌内容,请学生用几个形容词来描绘一下差吏的形象,这时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气势汹汹”“凶狠狡猾”“咄咄逼人”等词语不绝于耳,在此环节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一下差吏和老妇人,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三)“老妇求征”,用心良苦,应重点领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差吏的步步逼问之下,老妇人不小心说出家中还有儿媳一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差吏们之所以趁夜深人静之时来抓人,也从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由于长年征战,加上战争惨烈,人民伤亡惨重,实际上已无兵可征。差吏们的日子也不好过,白天根本就征不到合适的兵,只能借着夜色来抓人,而这时猛听到还有个身强力壮的妇人,其内心的欣喜自是不言而喻,杜甫在诗中并没有写差吏是否让儿媳去应征,但从老妪的“请从”“急应”我们不难推断,差吏是有意让儿媳去应征的,在此不妨让学生想象一下,老妇人是如何说动差吏让自己应征的?
三、以对话品析为契机,带动其他化解面
1、以“景物”辅“对话”。诗歌开头的“暮”“夜”两字点出了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2.以“对话”串“情节”。“夫逃妻留”引出了故事的开端;“差逼妪答”促进了故事的发展直至趋向高潮——老妇求征;“独与翁别”则是故事的尾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