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风云54年大事记(组图)
导读一:科举倒下,自主招考纷墨登场
导读二:千呼万唤,高考“始”出来
导读三:文革十年,被凋蔽荒芜了的中国教育和中国高考
导读四:恢复高考,百万人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导读五:高考54年,解读十八个关键词
科举倒下,自主招考纷墨登场
从1905年中国科举制度被废除那一刻起,“高考”就注定了要经历它在中国长达近百年的不平凡生涯。萌芽于西方的大学选拔考试,曾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夭折”,解放后被扶正,“文革”期间被迫害,后来得以复兴并发展壮大至今……
公元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画上了句号。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强劲东风,中国各地纷纷创立新式学堂。与此同时,西方大学自主招考的办法也被直接搬入中国的新式大学中,并沿用到解放初期。
20世纪30年代“短命的统招”
1937年,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所国立大学试行联合招生。
1938年,教育部规定国立大学实行统一招考。
1940年,统一招考的学校范围又扩大到公立院校。私立和公私立专科学校仍自主招生。
此次统一招考是我国自1905年以来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战事严峻,统一招考办法实行仅三年便被迫中断。
千呼万唤,高考“始”出来
1949年,除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实行非实质性的联合招生外,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沿旧制,实行单独招生考试,招生的计划、条件和办法都由各校自行决定。单独招考造成高校招生不足额和新生报到率低等问题,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教育部“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但由于单独招考操作上的惯性,该年度的招考方式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既有校际的联合,又有大区的统一,还有学校的单独招生。
195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继续沿用前一年度的办法,而且统一招生要在单独招生之前举行。195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余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至此,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形成。
文革十年,被凋蔽荒芜了的中国教育和中国高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制度遭到废除。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又明令废除高考,高校招生要严格坚持“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纪要》还提出“两个估计”——认为建国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十六字”招生办法和“两个估计”由此成为金科玉律。
1973年,张铁生在一夜之间成为全国闻名的人物。
这位辽宁省兴城县的生产队长,在当年的大学考试中几乎交了白卷:语文38分,理化8分。眼见录取无望,张铁生在理化考卷的背面写了一封信,表示对考试的不满,同时又希望各级领导在入学考试中对他加以照顾。这封信随即被江青等人利用。7月19日,《辽宁日报》发表评论:张铁生“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这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地、发人深省的答卷”。“四人帮”借机掀起了对高考制度的猛烈批判。
数百年来,高考制度因其体现的选拔人才的公平竞争原则而在世界各国通行。新中国成立后,也于1952年举行了第一次大学统一招生考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制度遭到废除。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由于文化标准不被重视,新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而且很多学生入校之后忙于阶级斗争,毕业时仍达不到中专文化水平。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由张春桥、姚文元插手的会议《纪要》,明令废除高考,高校招生要严格坚持“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纪要》还提出“两个估计”,认为建国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纪要》经毛泽东圈阅同意并以中央文件下发全国后,“十六字”招生办法和“两个估计”由此成为金科玉律。
这种招生模式很快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教育质量严重滑坡,1972年、1973年,高校招生开始对学生的文化状况进行必要的考核。张铁生即在考试中交了白卷。后江青等人借机发难,文化考核又被迫取消。
恢复高考,百万人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但由于“两个凡是”的束缚,教育部负责人不敢否定“两个估计”,因此,1977年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仍然维持了“十六字”招生办法,遭到教育界许多人的反对。
之后,邓小平复出。8月4日,他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批驳了“两个估计”。当科教界专家提出恢复高考时,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邓小平问: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专家们答:今年改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根据邓小平的指示,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由于不少人对“两个估计”仍心有余悸,在恢复高考的问题上,会议陷入胶着。终于,人民日报社记者穆扬打破了僵局。9月3日下午,穆扬邀请参加过1971年全教会的6位代表座谈,决定向中央反映“两个估计”出台的经过。15日,人民日报社将穆扬署名的内参以《情况汇编》(特刊)报送中央,很快引起邓小平的重视。
9月19日,邓小平同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提到这份材料“说明了问题的真相”,并明确表态,“两个估计”不符合实际,对《纪要》要进行批判。他说:“《纪要》是毛泽东同志画了圈的。毛泽东同志画了圈,不等于说里面就没有是非问题了。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在谈话中,邓小平还说:“你们管教育的不为广大知识分子说话,还背着‘两个估计’的包袱,将来要摔筋斗的。”
邓小平的讲话传达后,教育部很快制定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经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后通过。10月12日,国务院向全国批转,正式决定于1977年恢复高考。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激动难抑。
1977年岁末,积聚了十几届的570万高初中毕业生从四面八方走进了久违的考场,27.3万人成为大学校园的幸运者。考试进行的那几天,是莘莘学子心目中永远的阳光灿烂的冬日。
邓小平在“文革”后复出,他坚决否定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彻底推翻了“两个估计”,毅然决策在当年恢复高考,结束了中国始于“文革”的十年废学局面。
1977年8月、10月,北京先后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实行新的招生制度。当年的12月11日-13日,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的大学生名额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考试录取比例只有29∶1。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第二次高等学校招生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后时间最长的一次招生会,会期45天。由于“左”的思想还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因此,会议争论十分激烈。
争论的主要问题是:
1、毛主席在“七·二一指示”中说“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现在是否可以像“文革”前一样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
2、“文革”中考试被说成是“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智育第一”、“分数挂帅”、“对贫下中农专政”,现在是否可以恢复考试?
3、政治审查中如何克服唯成分论的影响,贯彻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现的政策?
4、招生中贯彻阶级路线与择优录取的关系?
对于上述问题,主持会议的原教育部主要领导人总也不表态,致使会期一延再延。
终于,小平同志发了脾气,他警告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送审稿上关于招收新生的政治审查条件,他认为“太繁琐”,这一段全部被他划掉,他又重新起草了一段。现在招生文件上关于政治思想品德考核的一段,基本上是邓小平写的。他说:“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招生会的形势很快扭转。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高考制度恢复了。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消息通过媒体发布之后,一下子搅动了天下士子的心灵。
一位78级学生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就连那些曾经地位极其低下,甚至一度被呼为“狗崽子”的知识青年,也预感到他们命运即将出现的变化。经邓小平亲自修改的政审条件,几乎使所有人获得了平等的权利,当时,著名记者范长江尚未平反,他的儿子范东生担心自己不能参加高考。后来,已经是《华声月报》社社长的范东生回忆说:“当时心里一点儿把握都没有,但是事实证明,这个高考制度给青年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不是看你出身怎么样。”
作家胡风当时还在狱中,他的儿子张晓山也获得了高考的资格。
全国人民尤其是文革以来被严重耽误了前程的几代青年,得到了高度鼓舞,他们要找回他们失落在运动,失落在农场、田野工厂和军营的青春,踊跃到所在地区或单位报名,要求参加在这十年中早应参加的高考。
从1905年中国科举制度被废除那一刻起,“高考”就注定了要经历它在中国长达近百年的不平凡生涯。萌芽于西方的大学选拔考试,曾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夭折”,解放后被扶正,“文革”期间被迫害,后来得以复兴并发展壮大至今……
高考54年,解读高考的十八个关键词
工农兵大学生: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老三届”与“新三届”:“新三届”,特指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77级、78级、79级大学生,以区别于文革期间66、67、68级“老三届”中学生。
保送生:80年代初实行“考试为主,保送为辅”保送生制度在保障某些诸如地矿、农林等冷门专业的招生有积极的作用。
“3+2”:1990年在逐步建立与推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实行“3+2”高考科目设置。1995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宣布,高考实行“3+2”改革。
“3+X”: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目前全国大多省区市均实行了“3+X方案。”
高校收费: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全部实行了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从此,“高校贫困生”群体产生。
大学扩招: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6年间,其招生人数便由1998年的108万,达到2005年的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目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
录取比例:1977年是恢复高考,当时的录取比例只有29:1,而如今高考录取比例已经是2:1。
高考状元:历年来,考取名校的各地高考状元为各种光环所笼罩,他们成了众多高中生学习的对象。
高考移民:是指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
春季高考:2000年1月,北京、安徽两地在全国率先进行春季高考的改革。
自主招生: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
自主命题:2003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
网上录取: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
高考违纪:2000年可算作高考“能见度”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曝出湖南嘉禾、广东电白高考舞弊大案,此后几乎年年都有舞弊案被曝光。
高考年龄: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高考时间: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
面试直录:2006年3月,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实现人才多样化选拔。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突破是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学校说了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