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笑非彼笑也——浅谈《石钟山记》的“三笑”艺术
作者:江西省峡江中学 杨日红 时间:2006/7/18 22:07:1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13
文章一开篇就提出问题,摆出靶子,接着用亲访石钟山耳闻目睹的事实推翻李渤之说,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中心论点。全文思路清楚,说理透辟。在理清文章的结构时,我们看到课文一共三次写到苏轼的笑,这三笑,每次的情感不同,作用也不同,这也完全可以作为理解本文思路的一把钥匙。
第一笑。苏轼为了释疑,为了弄清楚石钟山命名的真实情况,亲往石钟山考察。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也”。这一笑,表面上是笑寺僧和小童的举动,实质上是笑李渤见解的浅薄,是对李渤之说的怀疑,因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作者的这一“笑而不信”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此笑表明了作者敢于怀疑、善于探索的科学求实态度,是怀疑与否定的笑,这笑也为下文立下了要批驳的靶子。
第二笑。苏轼夜游石钟山,通过对“森然欲搏人”的大石,磔磔惊飞的栖鹘,似咳且笑般怪叫的鹳鹤等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的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冷静的环境,充分显示了亲身探访的不易。正当作者“心动欲还”之际,却意外探得了“噌吰”的声音:“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而在“将入港口”处,又意外地查明了“窾坎镗鞳”的声音:“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此时作者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因此“笑谓迈曰”“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是第二笑,这一笑则表现了作者历尽艰险找到答案后的欣喜、自豪的感情,充满着作者的得意与兴奋。这笑也推翻了李说,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可谓是释疑后的轻松愉快的笑,
第三笑。这是作者实地考察后发出来的,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而对那些单凭主观臆断便“自以为得其实”的李渤之类的“陋者”则给予尖锐的讥笑与嘲讽,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观点,“而笑李渤之陋也。”这样,此笑不但照应了第一次笑,又说明了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不可主观臆断而要进行实地考察的中心观点。这笑便是思考者得出事理后的痛快的笑,从中可以看出苏轼不主观、不武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苏轼的这三笑,可谓一次比一次笑得深,一次比一次笑得痛快。试想,如没有自信的笑,就不会有胜利的笑,更不会有思考后的痛快的笑了。而这三笑也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