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读经”更重要的是公民教育
作者:不详 时间:2006/7/31 19:16:05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503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简称“读经”)活动,是近几年来一些团体和个人倡导的一项文化活动。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2004年和2005年在香港和北京举办了两届大会,2004年,有人编纂了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包括了从《诗经》、《孝经》到王阳明《传习录》在内的19部儒家经典,专供3岁至12岁的孩子朗读背诵。在有关方面的推动下,“读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据称,中国目前仅儿童就有800多万人参加“读经”,这项活动的群众基础大有不断巩固之势。
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诗经》、《论语》、《史记》、《出师表》、《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等不朽的经典读物中,传承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积极刚健、坚毅卓绝的精神气质。一个人对传统经典多一些了解,多吸收一些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可以提高他的人文修养,使他言行雅致,内心充盈,人格丰富,塑造坚韧的品质,追求高远的人生目标。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另有不少糟粕与毒素,集中表现为教人做臣民而不是做公民,做奴隶而不是做主人。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激进的思想先驱痛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疴太重,积弊太深,认定传统文化是导致国家贫弱和政治腐败的罪魁祸首,高喊“砸烂孔家店”,与传统文化决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思想先驱们的观念虽然看起来十分过激,但在整体上顺应反对专制主义和反对殖民主义的大势,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
时至今日,“五四”确立的民主、科学两大主题仍任重道远,比号召和组织声势浩大的“读经”活动更重要的,应当是在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进行公民教育。事实上,“五四”运动在与传统文化决裂的同时,也进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公民教育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后,恢复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话题,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被提起。现在,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社会样态应该是公民社会,社会转型的历史性任务,对公民教育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要求。
与“读经”大异其趣的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国民自觉的、健全的公民意识,让国民知晓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政府和公民各自在宪法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公民教育最终是要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而不是塑造传统社会下的臣民,要培养具有自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契约意识的“主人”,而不是要训练出懵懂蒙昧、因循苟且、“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奴隶”。
只有通过崭新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才能正确引导青少年尊重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开阔胸襟和开放眼光的现代公民。青少年需要读《论语》,青少年更需要读“中国公民读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