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评说湖南作文题
作者:湖南师大附中 周 红 时间:2006/8/13 11:02: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99
从命题探索的维度看——稳中求变。
湖南自主命题三年来,作文题年年小有变化。在命题方式上,前两年是“以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要求考生分别以“家庭教育”“跑的体验”为话题作文,今年则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类似前年和去年的北京卷,先列出了“意气”一词的三个义项,然后要求考生以“谈意气”为题作文。在体裁限制上,2004年是“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2005年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今年则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这是对近几年“不限文体”,导致“四不像”作文大量产生这一现状的反拨。限制了体裁后,考生就不容易跑题,更加强化了文体意识。这种变化是值得肯定的,也是考生们能够接受的。
可能有人会认为要求考生不写诗歌是一种倒退,而限制写议论文则更是一种反动。其实,即使高考作文可以写诗歌,每年真正将其写成诗歌的又有几人?能拿得出来的高分诗歌又有几首?作文题中是“文体不限”,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却是“文体不明”。浏览报纸,翻阅书刊,种种文体各归其所,甚至连电视主持都有鲜明、独特的风格,高考作文为什么就不能限制文体?
不错,自1999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以后,出现了一些有创意的优秀作文,社会各界叫好声不断。但随着高考作文文体的进一步放开,一些披着“创新”外衣的“变异”文体纷纷粉墨登场,诸如病人诊断报告书、产品说明书、QQ聊天记录等开始出现并获得高分。而传统的理性文章诸如散文、议论文反而不如这些“另类”文章更容易得到高分。这就对传统作文观念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使学生形成一种误区,以为作文不要积累,只要形式“新”“奇”即可。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沮丧的:很多学生不再读书,不再进行作文材料的积累,而只一味凭“新”“奇”的结构模式取胜,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渐趋弱化。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开始形成独立思考品格的时期,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题,引导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是一种进步而不是倒退,是一次革命而不是反动。
从选拔功能的维度看——效度明显。
今年的湖南作文题能有效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拉开考生之间的距离。提示语中罗列了《现代汉语词典》上“意气”的三个义项,从义项的具体内容来看,既有准确定义,也有举例说明,帮助了考生全面理解“意气”的内涵,减少审题障碍的命题要求得到了落实。但考生如何选择相关的解释作为写作的角度,却颇见审题、构思的功夫。文章既可以单独从某一义项展开,也可以将“意气风发”“意气用事”对照着写,当然,将三个义项合成一体综合写亦未尝不可。毫无疑问,作为一篇800字的应试作文,首选应该是围绕一个义项做足文章。如果综合多个义项写作,一定要能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绝对只能立一个意,而不要三个义项平分笔墨去写。那样写,一是显得呆板,二是可能三者都谈不透,文章缺乏应有的深度。高考结束后,湖南一些媒体邀请几位另类写手写了几篇作文,有两篇就是涉及三种义项的,给人的印象都不十分理想,难以视为好文章。
高考作文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选拔功能,既能有效地防止宿构,又有利于优秀考生脱颖而出。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专家们为命制好作文题,可谓绞尽了脑汁。他们要么用“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这样的二元关系作限制,要么像“家庭教育”“跑的体验”一样,用一个定语来作限制,其效果并不理想。而今年的湖南题,在开放中限制,明处开放暗中限制,达到了有利于插标,有利于评价控制,有利于提高选拔的准确度的目的,这是很值得各命题组借鉴的。
从指导教学的维度看——导向明确。
首先,从题目的内容上来看,如果说“家庭教育”在于指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跑的体验”在于指导学生关注自身体验,那么,“谈意气”的重点便在于引导学生更加全面、严密、科学地去了解世界,分析世界。整个三年的命题连续起来看的话,湖南卷并不偏重于某一方面的题材,减少了高中语文教学投机的可能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自我。中学生要力求两耳多闻窗外事,避免一心只读圣贤书。语文老师一定得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作文,以做人促作文,才能实现做人与作文的双赢。应该说,今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题较好地发挥了这种“指挥棒”的作用。
其次,稳中求变的题型启示我们,作文教学应该高度重视作文基本功的扎实训练,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最近几年,中学作文教学追求应试的功利性已愈演愈烈,各种教育网站和教育研究机构更是猜题、押题成风。这种现象的出现,其源头与我们沿袭已久的高中作文教学体制以及现行高考作文命题、阅卷模式不无关系。事实上,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学评估”上,大多陷入了“唯分数论”的怪圈。受此影响,许多教师都在探索对付“应试作文”的“捷径”。于是,作文教学逐渐远离“求实”“创新”,“范文至上”成了一些教师作文教学的“法宝”,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几篇范文以供借鉴与模仿,这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因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阅历和思维能力的写作材料是取之不尽的,谁也猜不到命题者究竟会提供什么样的具体材料给学生写作,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跟命题专家玩貓抓老鼠的游戏,在平时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正确运用书面母语的能力,倒是作文教学的光明正途。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