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山水中的中国文化——读《文化苦旅》有感
作者:海宁市高级中学 金䶮欢 时间:2006/8/13 22:42: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68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古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是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经过历史的涤荡,哪能不散落在各种偏僻的角落,让后人踏破铁鞋,终于发现了,但这发现了的也许只是它的一个零头。毕竟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遗产,更是精神方面的灵魂。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道: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三者构成了人类生活实践的基本内容。所谓“人化的自然”和“人的对象化”,按照朱光潜先生的理解,就是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而《文化苦旅》单从书名上讲就恰好符合了这种美学的标准。“文化”对应“知”;“苦”对应“情”;“旅”对应“意”。作者余秋雨也正是将自身融于自然,才从自然中探索到了中国文化的足迹。
作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所到之处都留下优美的笔墨。原以为作者只是随处走走,可不经意间才发现,作者的足迹有好多都与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再说长江》如此相象,一条长江竟能孕育这样宏大的文化,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余秋雨:《莫高窟》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一千年以后,我们现今的文化也将藏于山间某个角落,让后人也踏上这寻求文化之旅。
看这本书的心情,远比看任何一本游记时要沉重的多,因为它不仅仅是游记,但确切的定义恐怕连余秋雨先生自己也不清楚吧!中国文化用一个“苦”字形容,真是恰到好处,使得我一直认为写此书的作者也应该是很老,直到看到“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播出时那位评委,不正是手中捧着这本书的作者余秋雨吗?他显得那么年轻,直到查了相关资料后才相信,他竟然已是60岁的人了,都说文化能使人苍老,可眼前不正有一个反例吗?
中国文化说也奇怪,总显得那样低沉,范仲淹被贬,写下名篇《岳阳楼记》。号称“八大山人”的朱耷,因朱家王朝的覆没,躲到青云谱,或僧或道,用画笔来营造一个孤独的精神小天地了。李白,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都声言非要在天柱山安度晚年不可,但多年的战争,使天柱山丧失了居家感,也使它还来不及为现代游人作应有的安排,空寂无人的山岱,留下了历史的强蛮。而天一阁藏书更是惨遭数量巨大的偷窃。最可恨的是作者在《吴江船》中写到的“文革”时期的焚书,将一切化为灰烬的同时,消灭了多少宝贵的文化资料。作者还在《笔墨祭》中感叹用钢笔代替具有中国文化象征的毛笔,我们呢,感叹代替钢笔的将是电子稿。
虽然从头至尾读完此书,心情一直很沉闷,但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阅读此书,就象跟着余秋雨先生踏遍山水,领略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
品完此书,余味无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