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全国各省市作文启示录

作者: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 卢福东  时间:2006/8/16 15:36: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79
  6月7日上午,语文考试结束铃声响起,全国近千万考生陆续走出考场,他们带出来的不仅是各自的心情和体会,也不仅是欢笑或者眼泪,更多的恐怕是那一道道令人苦思冥想、抓耳挠腮、恨爱交加的高考作文题。这十七道新鲜热辣的作文题也再次成了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作为一个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从业者,笔者想结合个人的经验和感受,来谈谈个人对今年各地高考作文的总体认识。
  一、总体印象
  从命题形式上看,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点:1.“材料+话题+文体不限”仍受热捧,包括全国卷在内的十多个省市试题就是这种模式,看来这种模式在明年将仍是主流;2.“命题+议论文”又露峥嵘,例如天津卷和湖南卷,这类试题估计明年会有所增加;3.诗歌继续受冷落,有六个省市限制写诗歌,看来文学体裁的写作在高考作文中仍将受到冷落和“歧视”。4.“小作文+大作文”重新抬头,例如重庆卷,明年应该会有所响应,估计不会让重庆人“孤芳自赏”;5.“二选一、三选一”,无独有偶,例如浙江卷和福建卷,这样虽然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给阅卷的公平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也给评卷标准的制定带来一定困难,其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尚有待观察。综上所述,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在形式上可谓是——既统一又多样!
  从内容上看,所供材料有浅有深,亦庄亦谐。有的出自寓言,有的出自童话,有的来自成语,有的来自文学故事,有的涉及名人名言,有的涉及时事政治。往年的关系式话题已不多见,只剩下江苏卷的《人与路》一枝独秀。话题形式已经呈现多样性,有关系式话题,有词语式话题,有论题式话题,有选择式话题,有偏正式话题,而全国卷的三个试题竟然都没有提供话题,只提供材料或者主题,这样更有利于考生临场发挥,能写出更多的优秀考场作文。
  二、启示与批评
  这十七道作文题,就好比是十七道菜式,给全国近千万考生提供了丰富的高考佳肴。既直观地展示了高考试卷命题者的水平,又很多彩地展示了全国考生的写作素质。既为不同地区的考生提供了17种选择,同时更好地丰富了全国高考作文题的试题宝库,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借鉴。这些题目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我们从中应能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给今后的备考以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纵观十七道试题,无不是以阅读为基础,尤其是“材料+话题+文体不限”类试题。其中有两道试题直接以“读书、读”为题,这其实是在告诉全国的广大中学生,要读,要读书,还要读人生。“材料+话题+文体不限”类试题中的材料,来源各不相同,以寓言居多。不仅有一定的阅读量,更有一定的阅读难度,要想过写作关,首先要过审题关。要过审题关,就必须过阅读关。否则,连材料都读不懂,写起来当然是离题万里。
  启示二:思考是写作的灵魂。纵观十八道试题,其中很多与哲学、艺术、文学、人生有关,既考查思维,又考查思想。所以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思考,这样,自己的文章才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且从文体上看,虽然多数省市都没有明确规定文体,但是就其提供的材料来看,带有明显的议论倾向。有些题目虽然没有直接要求写议论文,但是根本无法写作别种文体。这不是因为别的,恰恰是跟思考有关,是其要求深入思考所致。
  批评:提倡阅读、提倡思考当然是好事,中学生当然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但是,纵观十七道试题,又有多少是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呢?这种导向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