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髦的古典诗文

作者:自贡市旭川中学 曹泽均  时间:2006/8/25 7:48: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97
  高考内容的侧重点在99年的语文考题中发生方向性的改变,特别是作文,崇尚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在需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创新并不等于抛开原有的一切,一味去传达高精尖的知识表述,更不是胡思乱想。“大跃进”式的思维方式,已让我们吃尽了苦头,不能让它重演。
  素质教育即人的教育。人的素质中又以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人格品质(人品)为中心。而这些的养成是不能简单地以训练材料的新旧来衡量的。“五•四”时期的简单化作法,至今还有后患。
  现存的古典诗文是经过了漫长时间无情选择的结果,它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及人文精神。贸然斩断它,即是斩断了文化的承递性。所以,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对古典诗文采取否定的态度是不理智的。况且,站在古典诗文的角度看,要斩断这种承递性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古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粹的当代语文训练的内容,而且训练效率很有优势。
  一.语感的训练就是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
  语感的核心就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特点就是没有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思维主体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没有明确意识到,甚至自己也说不清楚是怎样得到答案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是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对事物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强调物我一致。古人读书,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领悟,而不是肢解式的条分缕析,这正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映。这种读法,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语感训练。
  孟子的“以意逆志”是古人标准的读诗法。孟子在与成蒙丘谈话时,提出关于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时。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解诗者不能拘泥于诗的个别字句,从文辞的表面意义去机械地理解诗的意思,而应把握作者所寓于作品中的基本思想。北宋的张载,清代的钱大昕也有类似的观点。当代教坛新秀杨宏科,正是抓住了中国语文特点(意会和感悟),闯出了一方天地。令人吃惊的是,他用以训练的材料全部选自古典诗文。如《论语》、唐宋诗词、魏晋山水游记、明清小品。他认为这些最能体现汉语的特征。
  二.古典诗文是美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阵地
  文学教育实质就是一种美育。完形理论是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派用来阐释审美经验形成的一个重要原理。其要旨是,人的心理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完形压强”,即当人们在知觉一个不规则,不完美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紧张力,这种内在紧张力会促进人的大脑紧张的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满的形状,从而达到内在的平衡。比如轮廓线上有中断或缺口的图形,往往会被自动补足或“完结”,成为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我们传统绘画借一芽绘春光如海,画一叶荷写秋意如杀,都不自觉地暗合了完形理论的原理。中国古典诗文外在形式由于使用文言就不“完形”,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常出现跳接;内在形式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形断意连。这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联想、想象空间。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千世界,本是生机勃勃的。“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多么热闹的场面!但“绝”“灭”两字,将一切扫荡干净。好似黄粱一梦,清醒后一切都归于空无,时间与空间在瞬间成为定格,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一次灵魂的自我超越,个人精神的升华。然而,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垂钓的老渔翁打破了这寂静。我们看不见他的表情,只看见他静静垂钓的姿势。他置身于广袤的背景下,一动不动,几乎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一点,但正是作者画龙点晴之处。他在钓什么?恐怕渔翁之意不在鱼吧!但再也不会有求贤若渴的文王来召请他了。这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写照吗?而这孤舟、独钓,不正是作者内心孤独的流露吗?至于那漫天飞舞的白雪,正是作者清高脱俗、洁白无瑕的人品的象征。结尾“江雪”二字点题,但又反过来覆盖全诗。无论千山万径,还是孤舟独翁,都在雪中融为一体。玲珑剔透,洁白无瑕,天、地、人合为一体。纯美的画面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高洁。他在《小石潭记》中再次表露。屈原的作品中更是常见。
  三.是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中介物
  由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决定了中介物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潜藏性,如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2、多向性,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去看,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3、发散性,限制极少,内涵模糊,是个“艺术空筐”。4、领悟性,有所提示或暗示,能调动一定的生活经验,诱发人探秘的愿望。
  用这四条标准去衡量古诗文,可以说是标准的中介物。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不仅只是春天如画的自然景观,还衬托了作者宁静、超脱的心理情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是草比牛羊高,风吹倒了草,牛羊现出来,而是清风习习,绿草悠悠,牛羊肥壮,形象地表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生活。
  又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去考察,无非是一个失意的士大夫登高望远时的几声哀叹。艺术形式上直抒胸臆,没有多少奥秘。那这首诗为什么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呢?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它描述出了人类共有的时空慨叹的情感范型。作者抛却了一切人生不幸遭遇的具体描述,而把人们引入纯粹宇宙时空的感叹,使这种感叹具有抽象性。而且采取了时间对比和空间对比,把人生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切断、抽离,使人显出瞬间性,把人导入刹那与永恒的沉思,从而产生人生短暂的悲感。这是许多怀古、咏史诗的共性。
  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存到今天的“古典”,就是“经典”的别称,让我们仰望她,亲近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