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产业化的骗局

作者:不详  时间:2006/8/27 17:51:1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1448
   又到了一年大学新生入学的时候,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对过去岁月中改变自己命运的那场惊心动魄的考场上的厮杀记忆犹新,文人骚客笔下以此作为素材的作品不胜枚举,然而今天节目中一张张并不幼稚的脸庞加上十分老成的话语让我不得不在慨叹现在年轻学生心智的日趋成熟之余,重新寻找残留在脑海中“高考”两个字的痕迹,并努力审思为什么一场考试能让全社会如此关注。

    如果说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在平民阶层与上流社会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那么高考——这一某种意义上的现代科举考试则是普通阶层的子弟改变自己以及整个家庭未来生活的希望所在。科举考试支撑起了整个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大厦,高考则成为撬动现代社会发展变迁的支点。然而经过数十年多次考试形式内容等的变革,高考仍不能或者也不可能脱掉极具中国特色的摧残人性的“科举”的外衣,实际上已成为举国生活中的顽疾,即便是其原本应有的选拔人才的美好愿景也被完全扭曲。

    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应付考试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每名学生及其家长都明白的道理,但多少年来又有多少人前赴后继为求考试中的“永生”,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不得不再次反思近年来我们关于教育的改革。患上GDP崇拜综合症的决策者们居然在改革陷入困境经济发展遭遇瓶颈之时将魔爪伸向了担当传承文明重任的神圣的三尺讲台,提出所谓“教育产业化”,那是一个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疯狂年代,人们并不能清醒的认识增长和发展之间的区别,教育无端的变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某些领导洋洋得意的到处炫耀因此决策而让百姓从储蓄中拿除了多少RMB,美其名曰“教育消费”。园丁们也按奈不住躁动也都想在此产业化的大潮中分一杯羹,纷纷将能具交换价值的劳动、资源(有些本应是免费提供的)插上草标贴上价码在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甚至是强买强卖的“卖方市场”中上市。一个看似繁荣实际危机四伏的广阔市场因为当权者的愚蠢决策而出现,生员数量剧增而造成的对高等教育过量的需求的市场反馈信息又使得他们似乎顺应市场规律的“审时度势”的作出加大供给的决定,于是高校扩招应运而生。自1999年以来,具有巨大利润空间的“教育产业”令教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下的高等学校丧失了理智,扩招几近疯狂,一些令人眼晕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专业如雨后春笋,高校此时关注的已经不是学生能否真正获取知识,而在因兴建新校区、装扮门面而起的高筑的债台和应接不暇的各类上级评估检查会议之间疲于奔命,技术性教学目标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早已抛掷脑后,更不用说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价值观念的引导了。高校成为青年学生享受“世间欢乐”的温床,苦读寒暑竟成为象牙塔内诸多人不齿的行径,因为很多学生自入学起就已从人力市场中获知知识的积累并不能在毕业之时帮助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 于是很多学生便开始消极甚至“骄奢淫逸”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则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潭,挖空心思的想要掘第一桶金,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在极不健康的社会环境下日趋拜金,而社会舆论包括学校对于那些大多数经不住伦理追问的所谓商场成功人士光辉形象的塑造更是推波助澜,整个社会对于个人成功标准的确定和判断严重错位。当初为进入大学耗费的巨额成本和毕业时的失望无助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无论是当权者还是大学生及其家庭都感觉到压力重重,但我们永远不能小瞧人的智慧,为缓解社会更方面积聚的压力,教育行政部门似乎是很自然的想到了大学教育的下一个阶段——研究生教育。近几年来,硕士研究生大幅度扩招,硕士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被批量化生产,但这里,那些教育政策研究专家们忽视了大学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不同,如果说大学教育主要是塑造学生个人的话,研究生教育则是在浇铸国家大厦根基中的中坚成分。去年开始有的学校因为研究生扩招不堪财政压力而呼喊研究生全面收费,且不说多少出自寒门的学子因此难以完成学业,全面收费将使得国家发展智囊储备基地的研究生教育的门槛被金钱全面冲垮,大学教育扩招、泛滥的恶果我们已经品尝,难道我们还要再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中重蹈覆辙,将研究生教育变成“大五”、“大六”?我们的心已经因大学教育改革的失败变得弱不禁风,再让国人目睹一次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垮台未免太过残忍,而到那时,我们付出的将不仅仅是心灵受伤的代价,不毫夸张的说,研究生教育全面崩溃将使整个国家走向倒退。

    教育产业化还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被神话了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的决策者和专家天真的依靠经济学模型设想出如同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的其他改革共同具备的一个口号性的特征——社会化,似乎将所有事情都交给市场实现社会化就可解决现今一切问题,且不论事实上国企等领域改革的失败,在权力市场化的背景下,高校后勤社会化并不具备成活的土壤。路人皆知所谓招标只是掩人耳目将地下协定合法化的幌子,这里不想再费心谈论那些种种黑色交易,经营者因寻租过程造成的成本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仅仅从该市场的消费者群体——学生来看,后勤社会化也并不能实现其终极目的——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学生作为这场交易的一方,事实上在整个契约交易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而且根本难以得到有效救济。学生并没有完全能力在与后勤服务提供者在产生产品服务纠纷后维权,毕竟他们只是社会阅历极其欠缺的孩子,而且他们也没有精力与其理论,因此付出的耽误学习的成本巨大且不易弥补,他们所使用的由后勤公司提供的产品的弹性几乎为零。事实上,表面竞争的高校后勤市场其实更多的具有的是垄断市场的特征,作为学生选购后勤产品代理者的校方,几乎不能为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在正当权益受损后提供有效的保障渠道,更多时候成为实际上的后勤企业的经营者,或至少是“帮凶”。

    近些年教育产业化的状况已经令我们叫苦不迭,我们难道还要选择继续饮鸩止渴?艾青有一句诗:“我的眼里常饱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的太深沉------”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徽儿 于05-02 10:11发表评论: 第1楼
  • 说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