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作者:湖南株洲来龙门中学 易筱筠|  时间:2004/8/29 20:06: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53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厚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但可悲的是不少学生对它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毫无生气。造成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固然不少,但最重要的一点,我以为应该是近年来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技术性传授,将 一篇篇凝结着作者灵动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形象的美文佳作支解为一个个语言文字的符号,语文教育成了语言训练,成了各种专题的形式训练。 
  要打破语文教育的尴尬局面,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不能忽视语文的人文性,既要实现认知教育目标,也要达到情感教育目标。正如大纲所概括的那样:“指导学 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 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感情”、“情趣”、“精神”这些词汇都包含情感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师应将情感教育的活水融入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让真善美的花朵在这里绽放,让遐思(梦想)在这里放飞。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接受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素养。 
  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呢? 
  首先要将情感教育目标与认知教育目标相结合。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情感发展以认知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认知越深刻,情感越深厚。感情对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以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有感情上的肯定与接受,然后才有可能在理性上肯定与接受。所以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开启学生情感的阀门。如讲述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积累,脑海中浮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繁花似锦的景象,从而勾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反过来这种情感体验又促进其对知识探求的极大兴趣。 
  其次教师要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要钻研教材,用心灵去感受作家、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不能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要真正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再有情感教育要重视个性特点。 
  每个人的感情世界与其心理、经历、性格、爱好都有一定的关联。教师教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自由倾诉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切不可教师主观臆断,指指点点。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情境体验语文的无限风光。 
  最后注意情感教育的融入应巧妙自然。 
  “文章不是无情物”美文佳作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首先应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有色的语言,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变的情境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其想象力去闻其声、状其形、表其情、达其意,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手段如图片、音像、实物等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如教授柯岩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先用多媒体在哀乐声中再现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北京市市民十里长街送灵柩的动人场面。然后以深沉压抑的语调,徐缓沉重的节奏,叙述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那令人悲痛而又值得眷恋、怀念的年代,从而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深入到诗所描绘的意境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希望终有一天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成为了完全发自内心的意愿,因为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给他的精神世界以无比的充盈,可以使他获得精神的愉悦。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知识探索中可以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和享受。   
   2004年2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