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荡漾的春天

作者:新疆库尔勒华山中学老校区初中语文组 罗玉梅  时间:2006/9/11 15:12: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48
  
  鲁迅的《风筝》一文的第二段写道:“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此句的含义是我生活在严寒的肃杀中,但故乡却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却。为此,学生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春天会在天空中荡漾?我的理解如下:
  第一,这个春天,有特定含义。此时此刻,作者已离开了故乡多年,身居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情。所以看见了北京的冬天,孩子们在放风筝,自己情不自禁想起了少年时与风筝有关的一段往事,自然就想到了故居。所以春天代表的是故乡,表示对故乡的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但这种感情无法排除,所以说他在飘荡。
  第二,春天代表一种温馨、愉悦的氛围,也就是说对自己心灵的解脱。如原文中写道:“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多年前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自然不能参加剧烈的体育锻炼活动,而“最喜欢放风筝”。本来作为兄长的“我”真正关心小兄弟的身体健康让他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进而增强体魄是最好不过的事,可“我”却认为放风筝的孩子最没出息。故而对弟弟明着防,不让他积攒钱去买;暗地里又间谍似地捉住依靠自己动手制作风筝的弟弟,毁了他的风筝。直到二十年后的今天才发觉是对儿童“精神虐杀”,这是“我”的悲哀。不过,好在“我”看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样的信息。否则撕毁风筝之类悲剧不定还会在“我”儿子头上重演。因此这更加重了“我”的自责,进而增忧伤为悲恸,是第一层悲哀。向弟弟道歉,弟弟毫无知觉,让“我”难受,让“我”心凉,是第二层悲哀。向弟弟道歉,弟弟不是不接受,而是根本不再有印象,“我”就决定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这是无奈之举,悲上加悲,哀里生哀,是第三层悲哀。可以认为,“我”小时侯颐指气使占尽风光,二十年后却饱尝悲哀,良心受到强烈谴责,基本在况味着人生的苦涩滋味。所以,春天是作者渴望的谅解,希望不要有这种误解和冲突。但弟弟“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 他的“笑”可以是说麻木的、苦涩的笑,因而我的心灵更加的悲哀。我的愿望无法实现,它只在空中飘荡。
    第三,希望社会平安、和谐。本文写于1925年1月。那时北京还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时代社会一概未能有所变,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的礼教依然束缚和毒害着人们,作者深深的知道自己的悲哀来自何方,这就是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所以,他才会有这么大的悲哀。才有深深的厌恶现实之情。对美好社会的一种向往和憧憬。英国是人雪莱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尽管在黑暗中,作者还是期待美好的社会。
    所以说,春天代表作者的许多愿望,但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所以说他们在空中飘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