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的更有兴趣——《唐雎不辱使命》课后反思
作者:徐玲 时间:2006/9/21 15:51: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195
我想起了两个周恩来外交的小故事:国共两党在南京谈判时,有一次,国民党代表在谈判桌上大发谬论。共产党首席代表周恩来义正词严,一一反驳。
国民党的代表非常恼火,竟然说同共产党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听罢微微一笑,立即接过话茬,还了一句“对,牛谈琴!”在场的人听罢,无不佩服周恩来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周恩来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笔。
他以讥讽的口吻问道:“总理先生,您说您是战无不胜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那为什么您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朗声笑道:“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是他的抗美战利品。我无功不受禄,就想谢绝。谁知那位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贵国生产的钢笔。”那位美国记者听了,顿时窘得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导入这个环节,我使用了周恩来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就对如何得体、巧妙的说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为周恩来机智的回答叫绝时,我顺势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连带着介绍了课文背得。我这开头的一个高潮,让学生顿时想知道作品中的人物用怎样的语言进行外交的,也不惧怕文言文了。
打铁要趁热,接下来,我让学生认真听课文录音,给自己不懂的字注音,并要求学生在听完录音后,说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有了导语的铺垫,学生在听课文录音时就格外认真,这可是以前从未有的,就这样,学生以空前的热情走进了唐雎的世界。
由于课文主要是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人物的,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第一遍读的时候,虽然整齐,但是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的非常不好,我没有失望,而是抓住刚才学生读书时对人物语气处理的方式进行人物分析,有学生提出意见,说老师在讲两个针锋相对的人物时,语气处理的太不好了。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我赶紧问学生:“应该怎样处理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学生自己在翻译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的展开了讨论,最后,我特意请班上朗读最好的杨翔和郑旭一个扮演唐雎,一个扮演秦王,分角色进行了朗读,出神入化的朗读,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一个老师不光要自己会教,还要学生会学,否则再优秀的老师也教不出好的效果。我想那堂课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两个学生的精彩朗读了。因为人物的语气处理的恰当,说明我的学生是真正学懂了这篇文章。
下课了,我依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反思一下成功的原因,我认为莫过于以下几点:
1、成功的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妙用导语是至关重要因素。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
2、教师应确立“我的课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精彩”的理念,把心中这一“念”自觉地偏到学生这边。教师从备课、上课到课外辅导,时时处处都应该胸中有学生,心系其发展。就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存在发展
3、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和鼓励学生自觉的去思考、去探索。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平台,学生才能真正的自觉学习,而不是老师强灌。
当然,即使做好了这些,课堂上还可能会滋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心中这一“念”时时能从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我想一切问题的结果都会向最好处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