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变的如此美丽

作者:山东省寿光中学 王新胜|  时间:2004/9/2 20:47: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842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在欣喜于教育迅猛前进的同时,不难尴尬的发现,当今真正的教育理论构建的还比较薄弱,浮躁的心理、急功近利的思想时常烙印在各种概念化的教育名词上,口号式的大旗也常常在人的眼前晃摇。过滤掉五颜六色的泡沫,当我们用平静的心境俯身走进真正的教育理论时,才会理解什么叫做思想,什么是大师。 
  谈到教育理论,我们不能不提B.A.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思想的发展史上,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扎根在一所农村中学工作,有功不居,有官不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撰写了40多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科研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他的光辉人生,被世人称为“教育的百科全书”。
  作为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在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让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成为世界素质教育的发轫之论。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的教师,他的教育理论让几代人领略到了教育的美丽和神奇。
  一、爱 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在内心的热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则说的更为直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德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深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这种爱是世上最崇高、最无私、最理智的爱。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并唤起相应的情感,这样,教师和学生思想感情和谐一致,才能完成教学的各项任务。
  关爱学生,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它需要真正落实到教师的言行中,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这种爱的前提是首先要理解、信任与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一个教师只有理解、信任并尊重自己学生,才会被学生尊重、信任与爱戴。对学生关爱时,教师注意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应给予公正、合理、恰当的评价,这种评价就能展示出教师的职业素养。而这种公正原则所体现出的爱,正是来源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并且教师自身的公正、无私、善良和正直,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优秀品质的培养,更不利于受教育者平等观念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除此之外,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严与爱相结合,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在尊重和体贴学生的前提下,以严肃的态度对学生以严格的要求,其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精神,是一种更到位更认真的爱,这种爱应该倍加珍视。
  在教育中,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爱是深厚而无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二、和 谐
  在哲学中,“和谐”的概念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等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求在教学中将各种要素与教学环境之间协调、平衡,从而使学生全面的发展。这其中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要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采取全面的、和谐的教育方法。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活动的两种职能(学习和实践)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实际上,和谐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认知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和谐是教育体系中一种指导思想,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它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要素,两者之间的和谐是最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术的顶峰——即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受到别人的重视理解和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能养成了良好的师德修养,同时,也能培养出同适应社会的人才。
  三、创 新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前进和发展,离不开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创新能力表现为一种能力,同时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综合状态的综合素质,即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全新的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离不开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马克思也曾说:“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赋予创新精神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进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江泽民)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教师应努力更新观念,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的一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人 文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这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这里面既含有对人的价值的承认,更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把学生摆放在一个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教育观主张教育者融进教育对象之中,注重体验和心灵的息息相通,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以一颗爱心去投入工作,以爱换爱,以善取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做良师时别忘记了做“益友”,在做益友时,别忘记了做“良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他的教育理想。他认为,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优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总是“良师益友”双重角色的和谐统一。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用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此外,人文环境的建设对学生的成长也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环境育人”在上个世纪的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校内外看上去都应当富有吸引的力量。”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理论的文章中,他领导工作达22年之久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环境时常出现,帕夫雷什中学整个的校园巧妙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成为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典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未来的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的以及人所能改造的一切,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使大自然为人民服务。”
  一个美的教育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无声中增加认识和接受到感化。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环境美就是要达到天然美与人工美两者的协调,这种协调能激起人们的喜悦感。我们力求使孩于们在校园里到处看到天然美景,并使这种美景在孩子们精心护理下显得更加绚丽。”营造校园的育人文化,让校园的一切环境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从方方面面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我们当前教育界的很多理论和思想都能从他哪儿找到深深的影子,有的是间接的翻版甚至是直接的照搬。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深挖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但可以拓展其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而且可以极大的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为自己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进行研究,“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走进教育,走进苏霍姆林斯基,让自己站在教育巨人的肩上去理解教育、热爱教育、投身教育、欣赏教育,就一定能够体味出教育的风采和魅力,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神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