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襟怀开旷的一代“诗豪”——品读刘禹锡

作者:重庆市丰都第二中学 田应成|  时间:2004/9/2 20:57: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32

  经过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在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中走向没落。一些思想进步的文人在王叔文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结果改革遭到失败,“二王”王叔文、韦执宜被赐死,其余八人被贬除放逐为司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就是其中一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做了几十年的地方官。后在裴度的力荐之下,招回京师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一生正气凛然,铁骨铮铮,胸襟开阔。所写诗歌也是豪气冲天,奋发向上。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做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被白居易尊为“诗豪”。 
  刘禹锡被贬,由官礼部员外郎、监察御史贬为朗州司马。从此断断续续在外漂泊二十余年。长期的贬谪遭遇,蛮荒之地的闭塞孤寂,不但没有消磨尽他的意志,反而更加认清了权贵和阿谀者的可恶嘴脸。当他贬官十年后被召回京师,游玄都观时,写下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以极其诙谐而鄙夷的笔触对那些庸俗如桃花的新得势的权贵极尽影射讽刺,也对那些趋炎附势的赏花君子的丑态作了生动的刻画。对权贵的鄙视、对附势者的嘲讽,正反衬了刘郎的永不屈服,展示了他的铮铮铁骨。不过也因为此诗再度被贬作远州刺史,后又调作夔州刺史,不久又转作和州刺史。尽管一贬再贬,可并没有让刘禹锡的硬气丝毫消减。十四年后再度回京,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次故地重游,昔日的桃花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微贱粗俗的菜花。种桃道士也已不在,昔日得宠的权贵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过去迫害自己的人又如何呢?玄都观已是门庭冷落,到处长满了青苔,无人来赏了。可充满豪气、意志不改的刘郎还是那个刘郎。诗人对那些庸俗可鄙的权贵蔑视之情溢于言表。像这样充满骨气、充满豪情的诗人,在整个封建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刘禹锡尽管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意志不减,豪情不灭。我们来看他的《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传统的情调。古代文士尤其是失意于仕途的文士,对萧瑟秋风是异常敏感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是大多数文人骚客最普遍的感情基调,可刘禹锡身处贬所,萧条寂寞的秋风秋色,在他的笔下却变成了一首首激越高昂的秋歌。“晴空一鹤排云上”,矫健凌厉的白鹤冲破肃杀的秋风,在碧空如洗的天空振翅高飞,排云直上。没有凄清的景象,没有心绪的低迷,只有不屈志士的倔强,只有奋斗精神的外化。处困顿而志弥坚,陷逆境而意风发。 
  诗人爱秋,爱秋天的色彩绚丽,“数树深红出浅黄。”爱秋天的天朗气清、山明水净,“试上高楼清入骨。”爱秋天的灵动与飞扬,“晴空一鹤排云上。”更爱秋天的高洁与傲岸。诗人鄙夷春天,鄙夷春天的浓妆艳抹,鄙夷春天的浮华轻狂。 
  身处逆境不自悲,身处逆境不消沉,身处逆境不屈服,这就是铁骨铮铮、襟怀开旷的一代诗豪刘禹锡。 
  一生尽管屡屡遭贬,长期漂零,可总忘不了国家的前途命运,总忘不了以诗来讽谏,写下了如《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怀古讽今诗。
  (田应成,重庆市丰都第二中学教师,丰都作协会员。曾在《教育导报》、《班主任之友》、《四川农村报》、《四川党建》、《涪陵日报》《语文学习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篇。通讯地址:重庆市丰都县第二中学校,邮编:408216,电话:70642787  E_mail:tycyuan198@sina.com)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