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中人物对话的朗读艺术
作者:祁东风石堰中学 匡晓玲 时间:2006/10/2 20:17: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499
一. 读出人物的轮廓
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了解,知道每个人怎么样.读出人物轮廓是读好对话的第一步,这是基础.
二.要读出人物思想感情
所谓读出人物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感情读出来.
方法之一:提示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导学生读《雷雨》(节选)第二章:
周朴园:(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去无锡是什么时候?
我指导学生注意提示语,一注意,一想,学生马上明白:前一个“无锡”像是自言自语,读得慢,后一个“无锡”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语速骤然加快,好象马上解开了一个谜。
方法之二: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这一种启发,说到底是要学生“进入角色”,即透过全文、透过标点和提示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
三、读出“话外音”
有些课文的人物对话往往是一语双关。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说:“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样的句子先让学生理解话中还有什么话,懂了再读,或老师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通过听老师读,去体味话中的话来。
四、读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课文中的对话,朗读时提醒学生说话人的身份,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三人同一个问题,三个人的身份不同,回答问题时的语气就自然有区别。我这样一提醒学生就明白:妻偏爱邹忌,读时应充满自信,语气坚定;妾害怕邹忌,读她的话时,就应该有些畏缩,语言里没有自信;客人怕得罪邹忌,就更不敢随随便便,只低着头,站立一旁不敢正视的样子。这样理解后,就能把人物读活了。
五、读出人物的性格
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在指导学生读人物的对话时,先把握住性格再范读,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好、读好。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他直率、深明大义、知错就改,而且语言简朴,读他的话时,要读出他的威严,读出他的话的份量;蔺相如 则机智勇敢、置生死于度外,读他与秦王在宫庭上作斗争的话时,要读得义正词严,语言坚定,有力度。这样一提醒,学生朗读时,就读得象模象样了。
六、读出人物的年龄
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他们说话的声音都有区别。如《中山狼》一文中,东郭先生和老农,他们的年龄不同,学生马上明白:朗读时,声音就是中年和老年男子的腔调了。
七、读出人物的性别
不同性别的人,他们的语言不同:未成年人的语言区别不大,而成年男女音色变化就大了。如我教《雷雨》(节选)一文中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对话时,这样一提醒,学生朗读时就有了男女声音的区别了。
当然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指导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师的示范,边指导边示范,就能启迪学生,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加朗读的技巧,提高朗读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朗读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