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中的“他面”描述手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0/7 15:34: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302
究其实质,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除了它抒发了在特殊时期感人至深的离别之情之外,更主要的是它的诗人匠心独用的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在下笔时未从自己的角度写作,而是神驰千里,把立角点放在千里之外的妻子身上。“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描述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这种写法就叫做他面描写手法。也叫对写法。
这种写法在古诗中比较常见,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这两句诗如果直接写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而自己却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就会缺乏新意,显得平直。诗人正是避开平直,选择曲折,从他面的角度写出,把自己未能在佳节归乡的遗憾转移到兄弟们的身上,反倒是故乡的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一个个内心感到遗憾。再如高适《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根据上句“客心何事转凄然”,应该是写自己除夜未归,客居旅馆寒灯相伴的孤寂清冷。诗人没有这样写,却是抛开自己,从他面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如何想念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客居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除夕等。
古诗中这种他面写法是古诗之中特有的写法,它不同于现代文中第三人称的写法。现代文中第三人称是直接写他,是为了写他而写他,而古诗中的他面写法不是这样,表面上是写他,而实际上是为了写自己,通过别人的心和情写自己的心和情。但也不能说是衬托。因为衬托的目的陪衬、对照,使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即写乙是为了写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妃的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可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竟然让诗人溅泪惊心,更显出诗人心中离乱之苦。这些都是为了突出某一个方面,而他面的写法,表现的是两面,我是这样,另一面也这样。如“未解忆长安”中“忆”,安史之乱之前,诗人和妻子在长安多年,相依相伴,长安的明月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天各一方,生死难料,不免彼此在心中怀念相聚的时日,尤其各自为对方的安全担忧。这其中的怀念和担忧是双方面的,但诗人只是选择了对方,借对方来表达这种情感。
那么,这种他面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强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就说“独看”,并不仅仅是妻子独看,其实质是自己先独看,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诗人为什么独看,由此而隐含社会背景,再由诗人夫妇的独看辐射到全社会,在那样的时代,全天下有几家能够团聚?这就使诗的主题再不是局限在个人的离别恩怨之中,而是放在了国家民族利益上了。其次,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今夜鄜州月”,这是诗人的想象所得,诗人眼前的是“长安月”,这里以“千里共婵娟”的丰富想象,把“长安”和千里之外的“鄜州”连接起来,构建了一幅痛断肝肠的担忧图,形象生动,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再次,在语言表述上,含蓄委婉,更添几分情意。“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那么,是不是我就不担忧妻子呢?不是。我更担忧。但是诗人不直接说出,却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显得含蓄委婉 ,有了几分曲折。“故乡今夜思千里”,其实我更思故乡,除夕之夜,客居他乡,触景生情,人之常情,但高适不这么讲。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