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胶》反映了多重冲突

作者:吴小英  时间:2006/10/10 18:11: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33
  吴小英:中国社会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女性主义问题研究专家 
  我看到这个小说,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很有纪实性,看完以后感觉很生活化,确实很多人可以对号入座。它的特别之处也在于,在过去我们都宣传旧社会的恶婆婆,后来改革开  
放以后,作品就开始宣传恶媳妇,现在我们终于到了一个环境,就是我们可以比较客观的来评判,作者力图从三个人——都是用第三人称——从旁观的、比较客观的角度描绘这样一个现实话题。这是我觉得作品突出之处。 
  借用一句马克思的话,它撕去了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李(子勋)老师刚才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制度的层面去说。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 
  一个就是冲突,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就是两代人的消费观的冲突。婆婆看媳妇三百块钱买的面霜,她就昏过去了,再也不去逛街了。而这对年轻的白领来说是非常正常的。用李老师的话,这是有个边界的,你要尊重对方的消费习惯,但她们没有建立这个。而消费文化是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全球化时代,整个带来的冲击,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现在从经济和文化层面来说,年轻人已经毫无疑问成为了主角。如果不太明智的老人,不在这点上划清界线的话,这个矛盾是无法避免的。 
  另外一个冲突,我觉得是来自性别之间的冲突,是男  
      性文化和女性文化的冲突,或者用一个很古老的说法就是父权制。比如说,自己家的孙子就要特别宝贝啦?我们看到这两个之间的冲突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冲突,女性血缘家族和男性血缘家族的冲突。这小说有一个比较妙的地方就是,它经常是在很冲突的情况下有峰回路转,出现两个人特别甜蜜沟通的,好像事情已经平息了,但是很快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所以,我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即使后面婆婆不来,也许这老婆也会被老公打死。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但他们这冲突已经一开始就存在了,只是它没有适合的气候和土壤,所以它没发生。如果这两个人很幸运,没有父母或类似的事件的话,他们一辈子就可能恩恩爱爱,以为相安无事。但这种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所以它很容易点燃,所以这里面确实有个性别文化的问题,而这东西在中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了。毛泽东时代,男女平等的东西已经冲破了封建礼教那些男尊女卑。但是现在到了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发觉实际上有回头的趋势,这种趋势最后可以归结为利益。在很多时候我们打着某个文化的旗号,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拿来为自己获取利益的工具。 
  还有一个冲突来自个体主义与古老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冲突。很明显,这对年轻人在很多消费习惯、某些部分的人际关系方面,遵循着很重要的个体价值。个人主义是很强的,但是他们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比如你不能让父母无条件地为你带孩子什么,那些过去大家庭的那一套东西就不沿用了。我觉得,为什么过去媳妇依附于婆婆,怕婆婆,是因为在经济上,她的整个生活是依附于这个家族的。所以她的文化存在是与经济利益和整个社会运行体制是挂钩的。现在这个已经发生改变了,媳妇挣的钱,婆婆是养育了丈夫,并没有养育她,她为什么要非常有感情呢?只有她们非常友好的相处了很多年后,她们产生感情才是很自然的。所以依然以过去的那种所谓传统美德来要求她的时候,就意味着女性为了爱情必须做出牺牲。所以女性从她个人的权利来说,她就会说,那你男性也为我做出这个牺牲。而我们很少看到男人与他丈母娘的矛盾,就是因为他们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可以保持一个社交距离,而当我们保持社交距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可以相安无事。 
  总之,消费的文化、性别文化、个体与家庭文化,这三方面的东西都被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用来作为捍卫自身利益的工具,在我看来。所以特别是这个男人,从表面上看,他是不善于沟通,或者说又怕老婆,又留着东北汉子的血。实际上,他同时想从父母那获取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男性那种舒服的感觉,同时他又从女方这边得到经济资助和在上海这环境中生活、在年轻人主体中获得一种认同,这方面他也需要。在这个时候,他个人没有做出任何牺牲,所以最后得出这个悲剧性的结果是必然的。 
  所以我最后想说的是,小说表面上是讲婆媳关系,三个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我们中国这个社会变迁时代,整个家庭文化随着社会转折,随着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到家庭中间。他们一家人不分钱的说法是可笑的,不分的话你所有东西都不分,所以那个矛盾是必然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