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的课堂

作者:绍兴县实验中学 周晓春  时间:2006/10/11 7:30: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66
  案例描述:
  《风筝》的第二课时正在分析小兄弟这一人物形象,“天真”、“可爱”、“聪明”……一切答案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唯有“健忘”一词尚未提及。我启发性地问道:“还有吗?小兄弟对这一往事是何种态度呢?”智多星王江峰“健忘”一词,说出了我期待已久的答案。正当我心满意足之时,快嘴王鑫抛出“根本没忘”四个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我始料未及的,顿时教室里一阵窃窃私语。
  我本想全盘否定其说法,但一想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且听其理由。
  王鑫振振有词地说:“他根本就没有忘记当年往事。第九段这样说是为了不想给‘我’悔过的机会,不肯原谅‘我’。”
  急性子胡起嚷道:“为什么说不肯原谅‘我’?”
  我微笑示意王鑫继续。“做风筝这件事对于小兄弟来说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因为这风筝是他在小屋里偷偷做成的,却被‘我’毁坏了,一定会深深印在心里。”我默许。“社会学家”钱海芳蹿起来说:“我补充王鑫的说法,当前社会上也有这样的人,明明深记着这件事,当别人来请罪时,故意说,有过这样的事吗?我不记得了,其实他是从心底里不肯原谅对方。”全凭生活经验去分析人物形象,怎能否定这种看法?
  未等我开口。金嗓子鲍飞白说:“忘了,书中明确写着小兄弟忘了这件事,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悦耳的童音在此回荡,以书为依据,可取。
  没忘,忘了,没忘,忘了……教室一度喧闹不已。我引导道:“让我们来争一争,比一比,看谁讲的理由更充分,谁摆的事实更清楚,谁述的角度更独特。”一场更为激烈的争论由此开始。
  “没忘,小兄弟不想原谅他,他的做法实在太粗暴了,他是借爱弟弟之名,干虐杀之事。”好家伙抓住兄长的行为。
  “忘了,小兄弟是非常天真、纯洁、不计较哥哥对自己粗暴的行为。”噢,锁住其本性。
  “没忘,小兄弟是非常善解人意的,怕‘我’的心理不好受,故意这样说。”原来是以真善美为契机。
  “忘了,小兄弟是很宽宏大量的,他‘大人不计小人过’。” 链接小兄弟的心灵美。
  ……
  你一言“没忘”,我一句“忘了”,他们在继续着,虽然离我预设的答案——小兄弟是一个天真、可爱、聪明、健忘的受害者,也是一个精神麻木者,已越来越远;我的教学计划已无法顺利完成,但我仍然窃喜,因为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小兄弟已有了独特的见解,有了创造性的认识。
  后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情感差异,所以,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就会有所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正是不同读者的不同感受和体验。为此,我在这一环节的处理时,采取以下做法:
  首先,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让学生“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其次,有等待学生成长的耐心。尽管学生的答案不那么准确,并非完美,但我有容人的雅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造就55个“小兄弟”形象。
  第三,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悟的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肯定他们的多角度阅读,强调对他们阅读体验的“尊重”,独特感受的“珍视”。这种尊重和珍视,正是学生发挥个人才能、展示阅读个性的必要环境。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尊重”和“珍视”,学生终会有超过教师、超越文本的一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