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与《地球,我的母亲》比较鉴赏
周一看到公告的时候,顺手翻阅了艾青的一些文,以及他的生平事迹。留以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凑巧前阵子读过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其中有一叙事诗《地球,我的母亲》,与这文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就在这拿来做个比较鉴赏
在主题方面,两者皆有相似之处。
如果读过《大》一诗,那么便知晓了大堰河并不只是河流的名字,他是作者艾青的一个乳母。而《地》一文,同样将地球比喻成了自己的母亲。两者的赞颂对象都是千百万个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不是诗人真正的母亲,但都让诗人感到了强烈的母爱以及它的伟大。
在表达方式方面,前者以记叙为主,侧重于生活片段的叠加;后者则以抒情为主,侧重于情感的叠加。
在表现手法方面,两者既有差别,也有相似之处。
《大》文以写实为主,一字一泪,写出了诗人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通过连续的排比,真实写照了乳母对于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看似平淡的感情,却包含了作者离别时与乳母间的惜别以及恋恋不舍 。
而《地》文,主要运用了想象手法。人与地球似乎在想象的海洋中拥抱。“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我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你还在那海洋里面,奏出些音乐来,安慰我的灵魂。”在郭沫若笔下,自我与地球并不是现实的自然关系,而是超越了外界的束缚、大胆形成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异中求同,两者都运用了反复手法来推动诗人内心的饱满的情感。“大堰河,我的保姆。”“地球,我的母亲!”重复在诗歌中出现,不仅强调了主题使之鲜明,更展现了诗人强烈的感情。此外,《大》文又出现了6个“她含着笑”、7个“在你”、8个“呈给……”……,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手法,使之气势磅礴。
在感情基调方面,两者都以热爱、赞美、思念为主,流露了诗人内心饱满的情感。但《地》文以赞颂为主,情感朝气蓬勃,而《大》文却包含了对保姆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伤感。
最后要谈一下的是两者的时代背景。郭沫若写“母亲”的时候的在1919年12月末,也就是“五四”运动之后的几个月,那时白话文新诗发展尚不成熟,但革命的新思潮对封建普遍王权观念进行了摧枯拉朽的扫荡和冲击。这便造就了他句式的简单、直接、热情奔放、慷慨昂扬,节奏短促欢快。而13年后,当艾青蜷缩在监狱里,思念着他的保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童养媳,单纯朴素却含义深刻。“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作者就是在这样一个雪天的早晨,冰冷无依地默默诉说着自己的情感,感伤惆怅。
诗言志,是为上。在几十年后,在我们这个时代,它们仍在默默闪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