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生活,抓住契机,走向文本
作者: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毓华中学 邓瑞元 时间:2006/10/13 6:50: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8
教学《在山的那边》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将来有哪些设想?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纷纷谈起了自己的理想,可是在谈到实现理想时,几乎千篇一律地说,现在要好好学习。显然,学生的这些认识与课文的内涵有相当大的距离。正在我试图寻找最佳切入点时,一个学生的发言情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自己想去遨游太空,话音刚落,就引起了一阵哄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时机,就问:“你们为什么发笑?是不是认为他的想法太不实际,简直就是一个梦呢?”“是的。”“是吗?但我没这样想,古人看见飞翔在天空的鸟,就想人能飞天多好呀,看见挂在天上的月亮就想象了嫦娥奔月的故事,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这些梦想不都成为了现实吗?人类正是在不断地追寻自己的梦中而前进,我们该有梦,更应该追梦。但是追梦不是件轻松的事,那么怎样才能追到自己的梦呢?请大家认真阅读《在山的那边》,从中去领会吧!”在阅读后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很快地就感知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来倍觉轻松。
接下来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通过讲述“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把人生的哲理蕴含其中,故事易懂,可让学生自悟其中的哲理并非易事,为解决这一难题,我还是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寻找契机。上课前请学生选出自己在过去的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困难的事例,在课堂上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解决困难的办法也几乎都是求助,比如警察、老师、家长等等,看来拉近生活与文本的距离有困难,但我认为这是切入文本的时机,便及时小结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大多选择了求助的方法,其实这只是解决困难的方法之一,能不能找到一些新方法呢?请大家认真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试试看。”这一提示把学生在生活中没有想到的问题摆上来形成悬念,促使他们很投入地阅读课文。读后很快悟出了“一步一步地来”的道理,再进一步引导对课文的探究悟出了蕴含在文中的哲理,整体感知课文,直奔中心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生活是语文的根据和源泉,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生活阅历、经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对我们教材中的文章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在完成对文本的解读的基础上提升素养,就必须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尤其是对一些思想内涵极为丰富的文章,如果学生不能迅速进入状态,就势必与文本相离,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在课堂的导入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生活,适当运用一些小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储备,唤醒他们心中的种子。但是,学生的生活很多是处于原始状态,有些生活体验,却没有对生活的深思考。事实上如果学生一下子从生活经历中就把要学的课文内涵说出来了,那就说明我们的教材因过于肤浅而变得毫无价值,这就是过去常说的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才行。学生对生活的回顾完全是自由的,但老师的教学目标不能自由,文本的使用价值在哪,老师就必然要把学生引向哪,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准确捕捉导入文本的契机而使学生走向文本,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既是自由的而又不是信马由缰的聊天,一叶飘忽不定的孤舟。学生的生活是发现问题的“种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文本中去探究问题,会让他们感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需要深思的问题,激发他们上课生活的热情和兴趣,通过文本这个载体体验情感、悟出道理,再去感受、审视、思考生活,这些种子就会催生、发芽、生长、升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