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与考试随想

作者:华永坤  时间:2006/10/14 7:48: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75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教育理论早有定论: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了的能力反过来促进知识的掌握,随着知识的掌握,能力再得到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用考试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手段的问题,是新课程实施中大家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他带来了现实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在认识上,老师们把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看作同样重要,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成为老师们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宗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尽管人们知道发展能力比传授知识重要,却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把传授知识放在第一位。
  普遍认为,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是由于当前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造成的。有人断言:考试制度不改,评价体系不变,这种现状将不可能改变。
  诚然,考试制度的不完善,评价体系的不科学,给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将来的评价体系多么的科学和完善,总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考试仍然将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社会而不可能被取消。因此,我们必须思考,是重知识还是重能力我们才能考好试?
  陶西平教授在《换一种眼光看教育》的讲座中洋思中学的案例给了我们启示,只有真正重视个性的教育才能出成效,也才能考好试。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穿新鞋走老路”是形势所逼。我认为,这是自己的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不到位。事实上,许多地方是存在着逼迫老师“走老路”的情况,比如:各种各样的统考,县级的、乡级的、校级的,动不动就与老师的工资、职称挂钩,老师哪敢马虎。又比如:教学常规检查考核,就检查的人来说,他可能是管理方面的专家,也可能是某一方面家,但未必就懂得被检查对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因而只能在数量上做文章,教师们为应付检查往往也置科学性与实效性不顾,跟着作秀。
  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不科学,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必然存在,那种等待问题解决了再搞新课改的想法显然是不积极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如果我们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自己的终身发展真正负责,就应该敢于面对自己可能因评价不合理而带来的委屈甚至是打击,努力学习,认真探索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用过硬的教学本领积极投身于科学有效的教学之中,笑傲于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
  其实,用考试来作为评价手段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有些人把它当作唯一的评价手段,有的人自己并不唯考试,还拿来乱考别人。象高考、中考、初考这类考试,用它来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是非常有效的。这类考试汇集了各级专家、学者以及从事相应级别教学工作卓有成效的一线教师,这些人命制的题目,无论是信度、效度,还是指挥棒作用都是值得信赖的,一直都非常注重能力考查而且在不断地改进,有力地促进着新课程改革和引领着日常教学工作。
  再次是社会主流意识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深深扎根于社会主流意识之中。在这种社会氛围里,老师和学生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搞好学习看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一个学生可以什么都不会,就是不能不搞好学习,其他方面再好学习不好也会被人看不起。不仅如此,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学生考试原因被无情淘汰出局的不在少数,根本不问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做法,一方面对学生起了警示作用,另一方面使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另外是学校过于重视应试教育。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如何,关系到上级对学校的支持程度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关系的各种建设拨款和经费来源,以及教师的待遇。本来受传统思想影响就想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在这种名誉待遇双重压力下,只能牺牲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不堪课业重负,被迫放弃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动手机会。大脑发达,四肢不勤就是这种培养模式的必然结果。
  新课程观认为,能力是发展起来的,而智力是基础,是一种特殊能力。智力具有先天性,能力则是后天性的。那些智力稍有欠缺的人,能力发展会受到影响,但是不等于不会发展,只要我们付出心血,正确引导,科学设计,学生的能力是会发展起来的。发展学生能力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考试也不例外。
  由于人的智能呈多元结构,在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选择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方案,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情景,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在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广泛倡导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来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2006.10.12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