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的美学教育
作者:友贤| 时间:2004/9/8 0:12: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54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目的,我认为应采取如下四点:
第一,不要孤立地只讲某一首诗词,而要以点带面。例如,初一有《出塞》一诗,在这里,我们可以同时介绍一些边塞诗或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关山夜月吸,秋色照孤城”,“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等词句,通过对同一景物,如城、月、山、人的不同描写,既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又可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把诗人的情感横向联合后,在纵向得到深入,从而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完成审美。
第二,采用情境教学法,用实地实情完成审美。讲解诗歌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闭目,教师以散文的形式去朗读有关片断,带学生去进入一种境界,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净化。仍以《出塞》为例,可以这样引导:一望无际的大漠,清冷的月光照着大地,沙石反射的寒光更加凄凉。远处,战火残余的烽烟还在袅袅上升,空气中还弥漫着血腥屠杀的气息,戍边已久的战士几经生死搏杀,现在,却难以入眠,睡眼望明月,思念着故土家园,思念着亲人朋友。“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闱,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战士之苦不言而喻。又如古典文学中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虽篇幅短小,但作者在艺术表现上,却别具匠心,运用一组名词,选取几个富有特殊意义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从而烘托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这样,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特有的秋景图:秋风萧瑟,残阳如血,一旅者骑马踽踽而行,渐渐地远去的是落寞的背影。这种“以文解诗法”既达到养育的目的,又没有“伤美”之嫌,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随时积累,集腋成裘。对古诗词美感的领悟并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到一定程度,才会在某种外因的触发下,一蹴而就,任督能顶,豁然而释,在“质”上达到飞跃,如在讲解课外语段练习时,描写北国的春风,涉及到“千里冰封”的诗句,而写南国的春风时,则引用了“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诗句,这样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文诗互补”,事半功倍。再如,中秋佳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喜庆氛围中完成审美。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记忆必将会更加深刻!
第四,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即将诗词中的音乐美,还原再现,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完成审美,达到“此时无言胜有言”的艺术效果。如在讲解初一的《过故人庄》时,可以配以古筝等轻音乐去欣赏,在音乐中完成闲适恬淡,把酒畅谈气氛的再现。又如,《渔歌子》则可以通过绘画美再现青山、白鹭、桃花流水的美境。垂钓人风雨不归之情一展无余,何须多言,学生自会进入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佳境,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美的熏陶。
至善至美地完成这些,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深厚的诗词积累,形象的语文表达能力,热爱文学的一颗“衷心”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先有。”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文情”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不为考试所左右,随时经常地送给学生一点美,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
中学语文担负着不可推诿的责任,让名噪一时的唐诗宋词继续光耀世界文学宝库,让中华之脉,炎黄子孙在接受文明的同时,也能懂得禅、佛、道家的美学思想,在接受电脑、VCD影碟时,重塑其人格的内涵的魅力,使他们在展示自己时不流于轻薄,在推销自己时不乏沉稳,在开放自己时拥有稳固的根基!这才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使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