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04/9/8 6:33: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17
(散文) 文学的一大类别。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中国古代,与韵文相对称,将不需押韵,不讲对仗的散体文章(如史传、论说、颂赞、书记等)统称为散文。随着文学的演变发展,又被用来泛指包括小说、游记、传记文学等所有不用韵的文学体裁。现代散文则是同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短小精悍,取材广泛,可以反映社会生活中任
何有意义的事物,自由便捷,千姿百态,可以象诗歌那样直接抒发作者的强烈感情,又不必讲求韵律,能象小说那样叙述事件,塑造形象,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又无需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象戏剧那样表现矛盾冲突,又不要求时间空间的高度集中,还可以象论说文一样说理议论,但不一定适用抽象概念进行推理和论证。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不拘一格;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兼采并用。具有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力。按其表现手法,可以分为抒情、叙事,议论三种类别。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欣赏抒情散文,首先要能由“感”入“悟”,体味文中渗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于文中表达.的情感,通常不是直露的,而是蕴含在写景、状物或叙事当中,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心灵有感于人、事、物或某种情境,叙事状物以表心意,发抒情怀,这就有了散文。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同一个景、 同一件物、同一种状况, 由于每个人不同的处境、个性等等,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怀,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此我们说,散文中的情往往打上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人格的印记。散文中的情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的、时代的烙印,社会的发展变化、时代的风云变幻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作者的心态、情感,这也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的。
由此出发,我们在品味散文作者的情感时,一方面要“披文以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自身的方方面,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阅读个体(鉴赏个体)千差万别,每个个体所感悟的结果可能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常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戏剧、小说鉴赏中有这种差别存在,散文鉴赏中,这种差别也是客观存在的。各有所感,各有所悟,真正进入到作者的境界中,与作者同欢喜,共忧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怀,才是真正的欣赏,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说一通了事。
欣赏抒情散文,要重视艺术手法的赏析。艺术手法因文而异,有的是借景抒情,如《荷塘月色》借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抒发感情;有的是托物吉志,如《我的空中楼阁》是通过多角度描写心爱的小屋及小屋周围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情志;有的是将自己深深的情怀植根于生存环境当中,通过这些环境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追求。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地方往往也是需要我们着力思考、探讨的地方,是我们鉴赏的重点。
欣赏抒情散文,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也是必不可少的。作者深沉的情思、文章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以《荷塘月色》为例,比喻、拟人、通感的巧妙运用、叠音词的广泛运用,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内容表达的需要,服务于意境美的创设,值得我们仔细鉴赏和品味。
诵读,是教学抒情散文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坚持,要继续不断地做下去。
本单元附有佘树森《散文艺术的魅力》一文,不仅讲述了散文的主要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鉴赏散文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从理性上对抒情散文有更好的理解。
关于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辞典》)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具有深刻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和充分的艺术说服力。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在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杂文作品。在现代,由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实践,杂文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极为犀利的投枪和匕首,也是批评人民内部不良倾向的武器。此外,亦可用来赞颂新思想、新品格、新风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