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剽诸葛?

作者:流沙河  时间:2006/10/21 7:28: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97
  少时书窗诵读东坡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似懂非懂,全凭幼稚的想像飞起来,竟得“神游”趣味。今日回想,当时窗外树影蝉声犹存耳目,而光阴已逝去整整六十年。问学未成,人渐老去,却滋生出一些乖僻,往往怀疑古人诳我。就拿这首词来说吧。黄冈赤壁(本名赤鼻矶)坡公游处是否真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景?他不会诳我吗? 
  长江三峡五十年前坐船游过,惊心动魄,终身不忘。湖北江汉平原却是坐车,无缘一睹江上景物。书本上说,长江奔出三峡,到宜昌南津关,江面豁然开阔起来,烟波浩渺,水远天低。愈向下游去,江面愈开阔,流速愈缓慢。流到黄冈一带,记载未闻有峡。江上景物,“美哉水,洋洋乎”,那是可以想像的。若说那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就不太好想像了。坡公两游赤壁,前赋后赋二篇。前赋“七月既望”,唯见“水波不兴”,“万顷茫然”。孟秋七月正是江洪暴涨季节,流量丰沛,为一年之最大,景物不过如此。后赋“十月之望”,冬季“水落石出”。石头有了,总不会高大到“穿空”的程度吧。至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只不过反衬出涸水季节流量锐减,水位降落,也不好说什么“惊涛拍岸”。证之以坡公自己的二赋,愈疑他在诳我。 
  前几日翻明代傅振商选编的《蜀藻幽胜录》,读诸葛亮著《黄牛庙记》一文云: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 
  读到这里,忽然一嗝,我惊呆了。坡公那两句,天哪,原来是剽用诸葛亮的。他只改一个字,“排空”改成“穿空”。黄牛庙在三峡最末一段西陵峡中,地处湖北宜昌之西。此庙背靠黄牛山,面临黄牛滩。此处江流狭窄纡回,重岭叠嶂,怒湍骇波。高岸间有巨石,状似一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古人步行经过此处,绕来转去,走了三日三夜,仍能遥见黄牛山的剪影,所以古谣谚云:“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即公元207年,应聘的诸葛亮二十六岁,跟随刘备由西陵峡入蜀,经黄牛庙。以北人而乍见如此险山恶水,遂得“乱石排空,惊涛拍岸”佳句。写景确切新奇,洵大手笔。坡公剽去,用于“水波不兴”,“万顷茫然”,江宽流缓的赤鼻矶,便可能不符合写实之真了。 
  什么“写实之真”?坡公乃是创派的大词豪,才不要你这一套呢!他的想像飞腾起来,但求景物夺人心魄。又不是画静物写生,何必照着葫芦写瓢。真要“写实之真”,像小学生画蛋那样写赤鼻矶,你十四岁那年就不会诵读于树影蝉声的书窗下,得“神游”趣味了。须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以山川之险恶暗示水战之激烈,而又缀一句“卷起千堆雪”,呈现壮美意境,正是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坡公他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写纪实散文,景物必须确实。他乃一代词豪,总要说得天花乱坠,炫人之眼,摄人之魂,他才满意。说他用这两句诳你吗?那你就未免傻得太可爱。赤鼻矶非战场(真战场在蒲圻赤壁),整篇词诳了你,岂止那两句呢。词中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见他很清楚此处不是。明知不是,这一诳就诳出绝代雄词来。 
  至于剽用一案,我想诸葛先生有灵,绝不会去挑起民事诉讼,要求坡公道歉赔钱。倒有可能下拜,感谢不已。若不经他剽用,世间能有几人还知悉那两句,于问世一千七百九十八年之后?古人不兴版权保护,要剽随你。隋炀帝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被坡公门下弟子秦少游剽用到词中去:“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古人不认为这有啥不好,没有谁去检举秦学士。 
  可能坡公自己觉得总不太好,所以又想遮掩,改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但读者不依,今本仍照旧。这首词用字或许有缺点,就是重复使用。整篇共一百字,竟有三个江字,三个人字,两个千字,两个国字,两个间字,两个如字,两个一字,两个多字,两个笑字。推想当初一挥而就,未能琢磨。坡公是个洒脱人,哪在乎这些。 
                                                    为东坡剽诸葛一辩  
                                     ■ 南一士  
  近年流沙河君于《文汇报》副刊《笔会》开设专栏,评点古今文事,常有考据之作,亦庄亦谐,时见妙语,足以解颐。2005年10月2日一文,题曰《东坡剽诸葛》,系据明代傅振商编《蜀藻幽胜录》收载诸葛亮著《黄牛庙记》,控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二句剽用诸葛此文“乱石排空,惊涛拍岸”词句,构成侵权,并发为议论:“我想诸葛先生有灵,绝不会去挑起民事诉讼,要求坡公道歉赔钱。倒有可能下拜,感谢不已。若不经他剽用,世间能有几人还知悉那两句,于问世一千七百九十八年之后?” 
  这篇专栏文章,语似新奇,实为旧案,不过古人考据的结论,恰恰相反:不是宋朝的苏东坡抄了汉朝诸葛亮的文章,而是汉朝诸葛亮(冒名的诸葛亮,应是明朝人)抄了宋朝苏东坡的文章。犹如侯宝林相声《关公战秦琼》,新编是《诸葛剽东坡》。这个结论也不用找一般少见的明版书《蜀藻幽胜录》之类,只要查一下人们常见的这两年在荧屏走红、号称“铜牙铁齿纪晓岚”的纪昀主编的《四库总目提要》,就可看到。《提要》于《诸葛丞相集》条下写道: 
  国朝(指清朝)朱璘编。……其《黄陵庙记》(即指《黄牛庙记》),明杨时伟(明代史学家,事迹不详)作诸葛书,尝以摭用苏轼“大江东去”(指《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语,驳辨其伪。今考陆游《入蜀记》作于乾道六年,记黄牛庙事,引古谚及李白、欧阳修诗、张咏赞甚详,独一字不及亮记。袁说友所刻《成都文类》作于庆元五年,亦无此文。然则赝讬之本,出于南宋以后明甚。璘乃仍然载入,绝无考订。 
  这后面两句批评,重点在“绝无考订”。作为文献资料,“赝讬之本”也有保存意义,可以“载入”文集,但如果不加考订,就会被人信以为真,以至大做文章。其后清代中后期人张澍(1781—1847)编《诸葛忠武侯文集》,收《黄陵庙记》,即注明“此篇后人疑为伪作”,并引《提要》考证文字。严可均(1762—1843)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于《全三国文》亦辑入《黄陵庙记》,并于篇末加注:“此文疑依托。”他们都指出,这是一篇伪作。 
  其实不必多作考证,只要一读这篇《黄陵庙记》或称《黄牛庙记》的开首几句文字,读过《出师表》的人就会觉察气势和用语,完全不像诸葛亮器度或口吻:“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以忠贞自矢、坚守蜀汉正统的诸葛亮,是绝不会称“先帝”刘备为第三者的“刘氏”的。以《出师表》而有资格进入《文选》作家之林的,也绝不会写出“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这样村夫子式的文词的。这应该也是纪昀等人判定此为伪作的一大根据。 
  至于东坡《念奴娇》词,“穿空”好还是“排空”好,“穿空”与“崩云”、“拍岸”与“裂岸”孰为先后优劣,自可各说各的,一直争论下去,为文坛添份热闹。但前代几位词学名家如毛晋、王鹏运、朱孝臧、龙沐勋、夏承焘等人,对这首词的校订与评论,也不妨参考一下。秦少游以隋炀帝诗入词,词家称之“点化”,似不宜一概扣上“剽用”帽子,此在许多词话中,例句甚多,不一列举。当然,也可硬起脖子各说各的。但是,文章的真伪,只能依靠事实与证据,假的就是假的,不能自说自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