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浪花缘于精当的问题情境

作者:顺义五中 李晓瑾  时间:2006/11/6 11:33: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72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痛,是同类小说中最有深度和厚度的。我在教学中曾经了留下了不少遗憾,总觉得学生一直在文本外打转,虽然也能说出小说的主题,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似乎是由于时代关系,或者生活经历的原因,他们无法真正走进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的世界。这样一篇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的文章,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我最初设计的是从字里行间找,但是感觉不是很好,支离破碎,一节课下来,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感觉是硬安上去的,老师拽过去的,学生不这样想也是不可以的。不是教师服务于学生,而是学生围着教师的发现在不停的猜测。学生的读,是为了去附和教师设计的情境。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氛围,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阅读感受实际,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感受过程,直接将阅读有可能得到的最深、最高的结果呈现了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被迫产生了极大的跳跃,一下子被放置到一个极高的层面上,就像一座“空中楼阁”。
  于是在另外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换了另外一种方法:
  首先我营造了一种默读的氛围,我告诉学生,让我们静一点,再静一点,静静地,细细地,阅读《最后一课》。请大家在文章中画出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选择一两个最能反映小弗郎士心情的语句,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他们开始认真地阅读,教室里会异乎寻常的安静,到学生读完以后,我又让他们合上眼睛,想想 “现在,假设你就是小弗郎士。请你再静静地经历一次这最后一课。”这是,在学生眼睛里装满了东西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交流了: 
  问题一:心情怎样? 回答的可能是压抑。
  问题二:你读到了一些什么? 
  学生回答的是责任、爱国、坚持、坚强、法兰西万岁……课堂里严肃起来,似乎大家都跟着小弗郎士长大了,懂事了。    问题三:你发现了什么?回答:发现了小弗郎士的变化。我接着追问: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原因吗?学生很轻易就能发现变化,并且得出变化的原因,小弗郎士爱自己的祖国,我接着追问,是不是可以说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就不爱国呢?学生回答不是,并且说明理由,最后一课前的小弗郎士的爱国感情没有被唤醒,没有表现出来而已。我紧追不舍,问道:“最后一课,不光是小弗郎士懂事了,更是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对你有益的东西呢?你怎样表现你对我们祖国的热爱呢?”学生会想到学好祖国的语言。同学们,你是否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对你有益的东西?
  学生: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学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否则就会后悔莫及了。
  学生:做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成功的。
  学生:我们应该像小弗郎士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刚才这位同学谈到“爱国”,你是爱国的吗?你怎样表现你对我们祖国的热爱呢?
  学生:现在认真学习,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学生: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
  学生:不做有损国格的事。
  学生: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
  这个时候,我做了总结:是的,要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并不难,学好我们的母语——汉语,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爱国的公民。
  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始终处于“愤悱”的状态,而且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始终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所以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显得至关重要。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要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