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义教学五法
作者:陈聚锋| 时间:2004/9/10 6:53: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35
一、依据造字法的规律理解词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的构造,有一部分是用形体表示的。因此,根据字的形体来推知字的本义,再进而推知字的引申、比喻等义,这是解释词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如讲“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比”字,从形体上会意为两紧挨在一起,本义为“挨着”、“靠着”、“靠近”,后又引申为“比照”、“比拟”等。尤其是形声字,在石汉语中有绝对的比例,如果教学得法,对学生词义的理解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形声字是由形符加声符组合而成的,根据形符就可以推求出字的总类属性。形符绝大部分是象形字的偏旁部首,通过分析一个字的形旁部首,就可以大致确定该字的相关意思,很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本义。又如“颠”“颜”“顾”“顿”,都从“页”部,而大凡从“页”部的字的词义基本上都与“头”“额头”有关。“颜”指两眉之间,“颠”为头顶,“顾”是回头看,“顿”为点头。这样学习词义,将一个个单独的文言词置于一个完整的链条系统中,抓住了关键,用得活,记得牢。
二、根据古汉语常用意义相近与相反的词,联合组成表达的对举骈文特点,知其一,推识其二地理解词义,如“世有饥穰,天之行也”。“饥”和“穰”是意思相反的一组单音词,已知“饥”是“饥年”、“荒年”之意,那么就可以推知“穰”为“丰年”之意,若再辨识该字从“禾”旁,与庄稼植物有关,其表示“庄稼成熟”之义就确定无疑了。
三、古今词义联系,在现代汉语中找古词义留存的影子。虽然古汉语大多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大多是复音词,而且在词义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文言词义从古到今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的继承性所决定,在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和成语的语素中,大都 依然保留着文方词原有的意义。这种源与流的关系,正好为我们学习和理解文方词 义、现代 词 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讲“而用之不以渐”,联系成语“循序渐进”,“渐”是一点一点逐渐发展的意思;讲“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联系“法网恢恢”,“恢恢”是宽绰的意思。
同时,还可以联系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来组词理解词义。如讲“蒙故业,因遗策”的因字,可组词为:因——因袭——沿袭。
运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以今溯古”,使学生尽可能地利用现代词语的语素义去理解和掌握文言词义;另一方面又可以“以古通今”,使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文方词义去理解和掌握现代词语的语素义。
四、一词多义例举归类,每一节课分散解决。即引导学生把学过的、零散分布于各课的多义词加以归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如讲“负”字时归纳为:1、用驮背东西: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赤壁之战》)2、辜负:吾上恐负朝廷。(《左忠毅公逸事》)3、违背、背叛: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4、担负、承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同上)5、仪仗、依靠:守自负年德,易之。(《书博鸡者事》)6、失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之判矣。(《六国论》)这样一词多义的梳理归类,每节课归纳两至三个词,细水长流学生负担不重,便于记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掌握的文言词数量是比较可观的。同时在这个系统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词的本义到引申义、比喻义学会了分析、综合、比较,能使他们找到知识的相似点和差异点,进而弄清其中的规律性。
五、对同义词横向区别比较。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中的同义者列举已学课文的例句分类列表,并区别它们在用法上的差别。再如把有“看”义的同义词区别归纳为:1、看的程度不同:察、瞩、相、盯、瞄、览、瞥、张;2、看的远近区别:望、盼、眺;3、看的情态区别:睇、睽、窥、睨、觑;4、看的方向区别:眈、顾、瞰、瞻;通过区别比较,能使学生了解同义文言词之间的共同点及其相互间的细微区别,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