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作者:贺登川  时间:2006/11/8 20:26: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7
  “带进去”与“引出来”
  ———文学课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文学课文的“带进去”就是把学生带进文学作品的妙处去,“引出来”就是让学生享受理论思维的乐趣。“带进去”和“引出来”紧密配合,既重视了基础,也培养了素质,是文学课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学课文 改革 新思路
  传统文学课文的讲课顺序是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学生的注意力主要在字词句和文章的中心思想上,“艺术”只是稍带一下的事儿。这样讲,对训练学生的基础是有用的,但学得较为死板,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兴趣。对此,我作过一些探索。我尝试着在讲文学课时把讲授顺序倒过来,从艺术人手,从艺术到思想,最后讲字词句,效果还不错。
  我认为,上文学课,要能把学生“带进去”,“引出来”。“带进去”,就是把学生带进文学作品的妙处去。“妙”字是一扇门,进去了,就是一片大天地。要能三言两语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氛围、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作品艺术的“妙”里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和艺术陶醉。让他们跟你一起悲喜,一起流泪、一起大笑。这时,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牵动他们的眼神、他们的情感乃至他们的心灵。
  把学生“带进去”了,还要就把他们“引出来”。“引出来”,就是让学生享受了艺术的妙处之后,还要让学生享受理论思维的乐趣。没有这后一享受的课堂,也不能说是好课堂。在某种程度上说,“引出来”后的天地也是能让人如醉如痴的大地。
  “带进去”与“引出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件事。这就需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叙述能力。就是说,你对作品的分析或者叙述,已经浸透着你的理论眼光和理论思维。学生在艺术的妙处里陶醉着,你却在不动声色地将他们往“领悟”的路上引。水到渠成之时,你稍加点染,就能让人“哦”的一声,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时候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就是从作品妙处里生发出来的。也是在这时,你去进行字词句分析,学生就能把课文中的字词与整个作品的艺术与思想联系起来理解。这样,既能让学生知道字词的一般含义,又能让学生了解字词在上下文中的妙用。字词也就被讲活了,知识就成了活知识。这样做,既重视了基础,也培养了素质。
  作者简介:贺登川(1974.06—),张掖市第二中学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及教学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