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白发知多少

作者:江苏省响水中学 徐金宝  时间:2006/11/10 23:02: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03
  “白发”是一个笼而统之的说法。发白了多少,白发的情状又是怎样,绝不是一个“白”字能够涵盖得了的。因此,古代诗人在描写头发的时候也就很少用这一模糊的“白”色,而是用与“白”有密切关联的其它词语来替代。笔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到,古代的诗人描绘的白发大概有如下几种。
  1、“星星”发   
  例如,①“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吴渊《念奴娇(我来牛渚)》)②“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③“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陆游《双头莲》(华鬓星星))
  2、“霜”发
  例如,①“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②“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③“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3、“雪”发
  例如,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②“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③“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满头雪。”(胡世将《酹江月(神州沉陆)》)
  以上是诗人借助自然现象描绘头发。由“星星”到“霜”“雪”,写出了头发“白”的不同程度。“星星”是写头发刚白;“新霜”到“繁霜”,白发已经增多;用“雪”则表明满头已难见黑发了。
  4、“苍”发
  “苍”除了色白外,还有零乱的样子。例如,①“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杜甫《赠卫八处士》)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5、“素”发
  例如,①“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李贺《咏怀二首》)②“发俄作素,丹心已成灰”(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村作》)
  6、“丝”发
  例如,“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李白《赠钱征君少阳》)
  7、“苎”发
  例如,“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素”“丝”“苎”是用动植物的某些情状写头发。“素”“丝”是与蚕丝的细长洁白相联系;“苎”是蔴洁白而有光泽的茎皮纤维来写头发。它们与头发既有色似,亦有形似,因此这些诗句都含有李白“白发三千丈”的诗意,写出了诗人绵绵不绝的愁情。
  8、“鹤”发
  言其头发与鹤的羽毛相似,表达的感情与上面七种相反,它重在强调年龄虽大,但精神状态却很好。如,“鹤发庞眉,憔悴空山久,来上东封。”(刘辰翁《六州歌头(向来人道)》)此词是揭露贾似道的误国罪恶,作者说他头发虽白,还奢望举办东封泰山的盛典,妄想一朝出现祥瑞,万民同声称颂。其称帝野心昭彰。
  9、潘鬓
  “潘”即潘岳,《文选》中有他写的《秋兴赋序》。文中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二毛”即“黑”“白”相杂的头发。后来即以“潘鬓”指中年头发已经斑白。例如,①“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②“争教潘鬓不生斑?敛芳顔,抹玄弦。”(张舜民《江神子(七朝文物旧江山)》)③“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苏轼《沁园春(情若连环)》)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催生了古人那么多的白发的呢?
  1、 思念故土亲人
  如苏轼的《江城子》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吴文英的《莺啼序》中“叹鬓侵半苎”,都极写了对亡故亲人的追悼和思念。
  2、感慨破家亡国
  如李煜在做阶下囚后吟出的“沈腰潘鬓消磨”,张舜民面对异族铁蹄恣意践踏中原土地激荡起的“怎教潘金莲鬓不生斑”的情感。是的有什么样的伤痛能超过当亡国奴来沉重,又有什么事样的折磨比得上自己钟爱的河山被别人强暴来得惨烈。
  3、慨叹壮志难酬
  如李白、杜甫,他们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一心想安社稷,济苍生,淳风俗,净胡沙,然而到了长安,迎接他们的却是了无情趣的冷板凳。纵使他们作了几度挣扎,但最终也没有为自己争得用武之地。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怎能不使他们沮丧失望,忧郁满怀,鬓落繁霜呢?又如陆游、辛弃疾等南宋爱国诗人,他们的天性,不可能让自己麻木地面对中原的广袤失地,也不可能不熄灭强盛的收复失地的火焰。然而软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却为他们设置了重重障碍,使得他们貂裘变暗,壮志成空,发落白雪。“短发霜粘两鬓”,“肠欲断,头应白”,“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就是他们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林方全 于01-15 00:42发表评论: 第1楼
  • 徐老师到底是把这些总结了,我还是在您总结的时候就听了您的这节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