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推陈出新——看古人怎样模仿他人

作者:成都列五中学 曹兴权  时间:2006/7/23 14:30: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50
  从写作学习的一般规律来讲,模仿是写作学习的必要的初级阶段。本着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较快掌握写作规律的目的,模仿当然是必要的。但当今文坛,浮躁弥漫,媒体不时传出“八○后才子郭某抄袭他人小说”,“高考满分作文系抄袭之作”的新闻。因此,了解古人是怎样正确的模仿他人,对于中小学生学习提高写作水平,也许不无裨益。
  直接挪用
  春 残
  翁 宏
  又是春残也,
  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
  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
  萧飒暮蝉辉。
  北宋词人晏几道名篇《临江仙》中,创造性地挪用了翁宏这两句诗 ,他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恰恰是词中的精华所在,成了谭献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晏几道是宋朝大词人,翁宏唐朝小诗人。晏对翁的模仿挪用,之所以没有被后代评论家和读者认定为抄袭,我想恐怕是晏挪用的这两句,成了自己词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全词其他句子妙合无痕,共同构成美好而伤感的意境。可以说,若非专家点出,我们普通读者很难知道这两句的原始作者。
  建议:可以借别人家的砖瓦,但不能把人家的整栋房子说成是自家的。
  稍加改造
  忆江上吴处士
  贾 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贾岛诗中“秋风”、“落叶”这两个描写秋景的句子,自然而工整,既描写出了深秋的典型景物,而又气势苍凉,景象广阔,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后世引用的人极多。如宋代词人周邦彦的《齐天乐》词:“渭水西风,长安乱叶 ,空忆诗情宛转。”元代杂剧作家白朴的《程桐雨》杂剧:“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叶长安。”等等,不胜枚举。
  这里还是词对诗的模仿借鉴,而且还延续到了元曲。周邦彦和白朴的模仿都去掉了贾岛原句的动词,算是稍作了改造。这恐怕主要是为了格式或音乐的需要。此外,跟直接挪用并无区别。只要有自己整体的艺术构思,就不应视为抄袭。
  建议:借用别家原创的精致部件,要根据自己整体尺寸加以改造。
  学习思路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此诗一出,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枯红中寄托人去筵散的伤感,比白诗写得更加绮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东坡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象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李商隐和苏东坡这两首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人们陶醉在李商隐、苏东坡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自然会记起白居易把火看花的创举。
  一种独特新颖的艺术构思,正向自然科学中开创性的发现和发明一样,其价值是弥足珍贵和积久不灭的。白居易的把火看花,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比尔盖茨的视窗系统,对后人的启发和影响是无法否定的。从后人的角度讲,李商隐的“凄艳迷惘”苏东坡的“优雅风趣”之所以能超越白居易,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学习思路”而不是“直接挪用”的更富有创造性的模仿方法。
  建议:深入到思维层面的模仿是更艺术的模仿。
  套用形式
  捕 鱼 谣
  曹 邺
  天子好征战,
  百姓不种桑。
  天子好少年,
  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
  夫妇不成双。
  以“官仓老鼠大如斗”著称的曹邺,如果生于现代,很可能是个优秀的杂文家。他的诗从民间歌谣吸取营养,美刺比兴。本诗从表面看,似是汉乐府《城中谣》仿作,(“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袖,四方全疋帛……”)但两者只有形式的似点。《城中谣》是顺向推导,把同类现象从外部加倍放大,产生正比的讽谕效果 ;《捕鱼谣》则为逆向反讽,突出相反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 。《城中谣》批评“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竞尚效仿的奢靡风气,矛头向下 ;《捕鱼谣》则锋芒指向最高统治者“天子 ”,揭露社会祸乱所由因。《城中谣》富于喜剧色彩;《捕鱼谣》则充满悲剧意味 。在封建社会 ,作为“大中进士,官祠部中,洋州刺史”的曹邺,竟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可说是石破天惊了。
  文学理论认为,形式是有意味的。一个好的意思在找到合适的表达形式之前,是未最后成形的。曹邺对汉乐府的模仿,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内容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形式。这无疑是一种高超的模仿。王勃《滕王阁序》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北周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今人仿刘禹锡《陋室铭》而作的《教室铭》、《考试铭》《贪官铭》等,也属此类。
  建议:形式有意味,模仿兴味浓。
  巧妙化用
  偶 见
  韩 偓偓
  秋千打困解罗裙,
  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
  手搓梅子映中门。
  李清照《点绛唇》云 :“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读罢韩偓这首绝句 ,可见 ,李词化用了韩诗。联系二人的其他作品,也可看出,李清照对韩偓非常欣赏,她受韩的艺术影响多方而深刻。
  化用应该是模仿的最高境界了。在韩诗李词中,写少女的娇羞是一致的;但李词更细腻,更巧妙地摹写了女性的心态,这多少是因为李的女性身份呢?其实,可以看出李对韩诗的点化,这就是模仿;更能看出李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匠心,这就是创造了。
  建议:模仿到创造,化用是正路。
  老实说,我的这篇文字也模仿借鉴了前人及当代古诗文研究专家 的成果,但我敢保证,整体的构思和主体的文字是自己的。这也许,可以给同学们作一个模仿他人的样本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