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到韩寒,四大砖王的演变与蜕变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1/12 10:25:19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950
  拍砖,本是新生的词汇,定义是借助网络这种媒介物进行论战。倘若把范围扩大到通过大众媒介物进行思想交锋,那么,自从报纸在中国普及以后,中国人拍砖的历史不过百年。 
  百年来,按照砖品、砖技和砖战成绩而言,中国产生了四大砖王,分别是鲁迅、姚文元、王朔和韩寒。 
  鲁迅先生生活在国家最为落魄的时代,不请自来的列强,一手握成铁拳,把中国打得满地找牙;一手带来灿烂的西方文明,把传统文化丑陋和落后的一面,映衬得触目惊心。先生东渡学医,想以技术救国,但发现不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人民仍将生活在蒙昧之中。于是奋然写出一篇篇杂文,把高质量的板砖,砸向起火的铁屋,砸向沉沉的黑幕,以不懈的努力去唤醒沉睡的国人。他一生都在拍砖,但都是为了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甚至不惜冒着牢狱乃至生命的危险,还屡屡因为拍砖丢了上好的工作。说句过后话,如果鲁迅把写作杂文的精力,分一点到小说创作上来,那是中国文学的大幸,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大不幸。先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做当时最急迫的事情,牺牲了个人的事业。以砖品而论,实乃百年砖坛第一人。再看砖技,先生杂文达到的高度,可谓前无古人,读来令亲者快、仇者痛,此等板砖,有如匕首和投枪,实属板砖中的极品。先生的砖技,亦傲立百年第一人之位。最后看砖战成绩,先生的对手,无论是当时得享大名的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郭沫若,徐志摩,夏衍,朱光潜,李四光,还是小有名气的吴稚晖,陈源,章士钊,周扬,成仿吾,章克标,邵洵美,施蛰存,无不望砖披靡,就连当时使用狄克为笔名的无名之辈张春桥,也是一砖拿下。而且先生屡屡受到围攻,每次都单枪匹马杀个几进几出,有如古代万军之中斩将夺旗的无敌战将。胜率之高,战绩之好,令人叹为观止。先生实在是一位风云人物,活着的时候每每处于围攻的中心,死后曾经被神化了几十年,走下神坛后还能不断引发论战,是无可争议的砖王之王。先生拍出的砖,站在国家的高度,可称“天砖”。 
  姚文元拍砖与理想无关,与个人好恶无关,一味把拍砖作为晋身之资,踩着被拍倒的人飞黄腾达,砖品极其低下。如果说砖技最主要体现在文章的撰写上,那么他的砖技在四大砖王中也是最差的。但他拍砖角度异常诡异,能够敏锐捕捉政治信号,捕风捉影地揪出对手的政治错误,把对手整成反革命,很难抵挡。仅仅因为《文汇报》刊登毛主席讲话的位置和版面大小与人民日报不同,他就拍砖说由此可见文汇报政治立场有问题;一出好端端的历史剧《海瑞罢官》,硬被他拍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他的板砖,虽然威力在当时堪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打倒的都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即使他不拍,那些人也会倒下。他的板砖连同他本人,都不过是当权者利用的棍子而已。砖战成绩是打倒了胡风、吴晗,制造了无数冤魂,单就砸倒的人数和伤害程度而言,无可比拟。姚文元的板砖,依附于专政机器,演变为为个人私利服务的工具,砸的对象也演变成必将倒下的名人,并捎上许多无辜的人,堪称“魔砖”。 
  王朔拍砖基本上出于自己的好恶,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社会性,砖品中等。他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因此砖技不俗。他把当时最热门的金庸武侠小说、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香港四大天王称为四大俗,并拍出《我看金庸》、《我看鲁迅》等板砖,每一砖都掀起轩然大波,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大多数人都说他在炒作,但他的朋友说,他就是这么一个说话直来直去的人。王朔拍出了几块砖,惹来了无数的砖,口水和漫骂几乎将他淹没,即使他的拥趸奋不顾身地加入混战,在场面上也没有占得上风,而且大多数人也没有接受他的观点,因此砖战成绩最差。但他面临砖坛有史以来最多的对手,并未被彻底击倒,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他的实力。王朔对砖坛最大的贡献,在于经此一战,成就了中文网络论坛的兴起和繁荣,他也因此无愧于砖王的称号。王朔拍砖的特点,是挑战最强的对手,不惧怕因此降低自己的美誉度。他的板砖,对于鲁迅先生走下神坛,对于扭转当时把流行文艺的娱乐性等同于艺术性的偏颇,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可称为“地砖”。 
  韩寒拍砖,正邪难辨,砖品也很难评说。他的砖技倒是一绝,拍起砖来,嬉笑怒骂,几乎都能命中对手的要害。在与文坛名宿的砖战中,他利用对手放不下身段,而大肆使用俚语粗话,使对手有如秀才遇到兵;在与流氓诗人的战斗中,他沉着冷静,有如西班牙斗牛士,把对手激得丑态毕露,他却挥一挥衣袖,走得云淡风轻。身为现役砖王,韩寒还创造了一种战法,那就是发动群众,使对手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之中。韩寒拍砖的特点,是一切以击倒对手为目的。因此话题过于集中于自身喜好,板砖过于流于口水话,不像前三位砖王,在砖战的同时能够留下一些流芳或遗臭的不朽之作,因此只能称为“人砖”。 
  哎,天砖已逝,魔砖归西,地砖不出,谁与争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