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作者:江苏洪泽县第二中学 傅廷如  时间:2006/11/14 11:52: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62
  “作文,作文,见了头疼”,“作文,作文,不吹不成”,这两句俗语形象地说明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教套路,教模式,学生好跟着写套路作文、模式作文,从而丧失了写作的情趣,观察的眼光远离了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思想僵化,不仅影响整体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严重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让写作与生活接轨,学生从生活的仓库中找米下锅,才能真正解决无话可说的难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增加阅读量,提高习作素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阅读成为积蓄写作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体验生活,写出独特感受。眼下学生感到作文难写,不是缺乏技巧,而是缺少素材,常常是提起笔来,搜肠括肚,无话可写,以致情思枯竭。为了应付作业,只好胡编乱造,东拼西凑,或生搬硬套范文。这种失去生活体验,为文而文的作文,必然是空洞无物,毫无真情实感,更谈不上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了。叶圣陶曾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向着生活的“充实的路”走去,即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只有亲经历过,对事物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有自身的独特的感受,才能开掘出写作的源头之水。
  三、摒弃模式,多写生活随笔。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模式化训练,多以命题作文为主,且有种种规定和限制,有的命题甚至只瞄准考试,学生做此类作文时,过多考虑文章的诸多要求和写作模式,为写而写,为文而造情,而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感到作文与生活相距较远,不能“我手写我心”,长此以往,失去了写作的信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减少以命题作文为主的训练方式,提倡以写生活随笔为主的训练方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陈心曲,“为时为事”而作,确实做到“我手写我心”。
  四、留心观察,捕捉事物特征。
  生活即文章,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善于观察,留心周围事物,才会把握事物特征,才会有所得。观察越细,写作也就越具体,越真实,内容才言之有物。因此,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很有必要,如要求学生言之有序的写景,可采用方位观察法:参观建筑物、陈列品等可按参观的行踪去逐一观察,并抓住主要的、特别的方面仔细观察;为了详尽地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可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以便了解不同时间阶段里动、植物变化的特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叙述细腻、感情真切;世间的事物瞬息万变,若能在稍纵即逝的变化中,善于捕捉不易被人觉察的“镜头”,就要学会瞬间观察,这样的习作才与众不同。毫无疑问,学会观察,就能引出写作的源头活水。
  找到源头,方可喝到清甘泉水。引导学生广读博览,积蓄素材,立足生活,表现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只要注重引导学生将作文根植于生活沃土,学生必将悟出生活的真谛,写出心中的真情,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作佳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作文教学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开掘出生活的汩汩源头活水,书写出社会生活的绵绵真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