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人文精神

作者: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 吴金昌|  时间:2004/9/15 14:24: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85
  “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争论多年也没有个结果的热门话题,然而争论的核心始终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问题,从来没有人否认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其实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所有学科都潜移默化地起着塑造和美化灵魂的作用。 因此,新课程提倡所有的学科都应张扬人文性的旗帜,“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上健全发展的现代化的道路。”(周济)
“人文”的含义有两层:一、它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性,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这是人生最根本的两个问题;二、通过一定的办法来塑造理想的人性与理想的人生(“文”在词典里有“美化、修饰”的意思)。
  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一切从人出发的精神。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把学生塑造成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的人,还是仅仅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大分工中的一个组成?是追求人自身价值的不断完善与提升,还是在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中摧残人自身的价值? 显然应该是前者。因此,新课程改革把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完善人的精神结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拥有健康完美的人格。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习惯了“目中无人”,眼里只有学校、班级、学生、分数,唯独不见“人”(包括学生和自己)。师生关系成了纯粹意义上的社会分工;课堂教学成了博取高分的训练过程,学生被训练成解题的机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忽视教师身心健康和发展的反人文主义的错误思想也竟然成了我们大多教师坚定的人生信仰。
  新时代的教育呼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协调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健康成长。我们要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定位于人的发展,以实现人发展为最终目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交流。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灌输诚信、仁义、和谐、自省、谦让等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同时注入人格独立、个人价值、思想解放、自由平等、博爱宽容、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现代意识,构筑完美的人文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纠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偏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