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拓展的几个误区和对策

作者:沈伦实验学校 周松传  时间:2006/11/25 11:34: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40
  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理念,实施开放式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立足课文,又要跳出课文,注重向课外拓展。但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模仿秀”也流行起来,漫无目的,不着边际,高耗低效。这里边的误区必须澄清,并采取一些对策,以利及时加以解决。下面笔者就联系教学实例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 拓展过于匆忙,需夯实基础。
  拓展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是在研读课文后的自然延伸,是课文本身生长出来的花朵,而不是旁枝蔓叶,更不是另起炉灶。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文内外的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文外延伸。有的老师却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在没有带领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就匆匆忙忙地去链接,拓展,延伸。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山峡》,执教老师为求容量大,教法新颖,课堂精彩,在没有好好梳理词句理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匆匆忙忙地进行拓展,又是比赛积累有关山峡的诗词,又是想象山峡大坝建成后的景象,又是链接《山峡之秋》进行比较阅读,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如坠雾中,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收获可想而知。所以说,只有在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链接,拓展,延伸才能有实效;那种课文教学蜻蜓点水,而把主要精力花在拓展上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在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流程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不管如何拓展,它的根始终在课文。
  二、 拓展以多取胜,应量力而行。
  有的老师认为,拓展延伸多多益善,其实不然,拓展延伸的精髓在自然,精要,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应量时量力而行。事实上,有的老师也明白这一点,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强大影响,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上了“应试”的船,他们把那些中考中的各种题型链接过来,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这实质上还是填鸭式的教育。我们应该想到除了语文之外,学生还有许多科目要学习,学生的课内课外的时间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取舍,量时量力而行。一个老师在进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时,布置了以下四个拓展题:
  1、请你根据小石潭的风景图片,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句旅游景点的广告语,对小石潭的景色作简要概括。
  2、借鉴本文的写法,写写家乡的小河,语言要优美生动,300字左右。
  3、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4、阅读文言文《龙湫》,与《小石潭记》比较异同。
  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并不是粗制滥造的,是有匠心的,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取舍。在同事的建议下,根据学生生在水乡养在水乡对水有特别的感情,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比较欠缺的实际情况,他选择了第二题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参与非常踊跃,公开课上得非常成功。
  三、 拓展形式单一,应丰富多彩。
  南京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我也看得不少,应该说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但对其所设计的课堂上的拓展我不敢苟同。就拿《我的母亲》这课的教学设计来说,共两课时,每一课时都链接了一条中考选择题,还有一篇中考阅读题,第一课时链接的是《每月第一个礼拜五》,第二课时链接的是《读书人是幸福人》。姑且不谈《读书人是幸福人》与《我的母亲》没有一点关系,且说直接把中考题目拿来考学生,而且每天都这样做,我不知他们的学生是不是觉得乏味单调,但要我的学生这样做,他们是受不了的。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自己静静地读读文章,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因势利导加以点拨深化,为什么非要为答题而去阅读呢?也许考虑的正如网上教案题头上所写的——绝对实用,实用是实用了,学生主动性和个性发展就没有了。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长期以往就不行了。我们可以从情节、主题、作家、题材等多种角度去设计阅读延伸,也可以在听说读写的链接上设计拓展,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就拿这篇课文来说,针对现在的学生独生子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个真情告白,让学生去体察母爱懂得感恩,岂不更好!
  教学中拓展的误区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对教师的压力太大影响太深了,而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很缺乏,急需加强学习。要记住:拓展的本质在于引发一种欲望,一种自我发展的欲望,这样才能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也只有如此,才能达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天天 于01-04 19:22发表评论: 第1楼
  • 能帮助我们矫正教学中越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