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人格——《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教学片断评析
作者:皖肥西中学 石玉成 时间:2006/11/26 22:58: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86
生:王安石变法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
师:是的,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作者登高远眺所看到了晚秋天气什么样的景色?
生:萧索的景色: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还有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
师:仅给人美丽的感觉吗?
生:我们似乎有冷清的感觉: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
师: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的是断肠之人吗?让我们接着看词的下片。
师:下片以念往昔总起,首先作者为我们列举了哪一个典故?
生:是当敌国大将已攻到宫门之外,陈后主还在醉生梦死,与宠妃们寻欢作乐。师:陈后主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因荒淫而亡国者又何止陈后主一人!这种”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是贪恋女色、不理国事!
师:“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借用了什么典故?
生: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
师:但在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生:因为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但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师: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
师:学完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我们再来看一看大家还记得哪些怀古诗?
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这两首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
师: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没有差别?大家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由讨论,再起来回答。
生:两首词一比较,我发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
生: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
生: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李商隐的《贾生》,诗人抓住“问鬼神”与晚唐许多皇帝佞佛媚道以及自己和贾谊都最终不被重用这两个相似点,借此发挥,以抒发自己“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无尽感慨。
生:杜牧的《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
生:王安石亦有同题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
教后感:
一堂课一眨眼就结束,而学生却还跃跃欲试,他们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被历代诗人、思想家的见解人格所感动。我觉得如此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想不无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