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类文章解读技巧
作者:佚名| 时间:2004/9/17 13:38: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50
一、何谓“社会科学类文章”?
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经济学类文章传达经济信息,政治学类文章传达政治信息,社会学类文章传达社会知识.教育学类文章传达教育信息,历史学类文章传达历史信息,文化学类文章传达文化信息.语言学类文章传达语言信息,文艺学类文章传达文艺信息,美学类文章传达美学信息。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和传述这些信息。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二、近几年来社科类文章的命题重点。
1.复述文意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地转述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转述得准确与否,也正是检验读者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反复从不同的角度作复述训练也是基于这一点。高考对复述文意能力的测试,途径很多。有通过考查词语来考查对文意的复述能力的,如1997年的第2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用概括的语句复述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即中国古代的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的,其表现形式是陈旧死板的(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1996年要求解释“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和“最有深度的音乐”也属于这一类。有直接要求复述的,如1996年的第27题是这样的:“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这是一道相当典型的考查复述文意的题目。首先要依据文章首句知道这里所说的“音乐创作”是指在创作中处理“设计乐式”与“表达感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所谓发展变化”是指处理两者关系的变化;还要根据文章的论述分别说出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是怎样处理这两者关系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答案。解答这一类试题,以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为前提.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并严格依据规定的角度作复述。
2.概括要点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能用自己的话作复述.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能力层级的划分上,它属于B级。而概括文章要点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这也是经常性的考点。1999年第2l题是这样的:“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3题是这样的:“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两道题都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完成了这两道题,等于把全文的要点都列出来了。高考试题要求的要点概括,有着眼于全文的,如1992年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题是这样的:“我国竹画从总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不超过60个字。”有着眼于局部的,如1993年有这样一道题:“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能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答案不超过60字。”前者要求就全文的内容做出概括,后者要求就最后一段的内容做出概括。不论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还是概括局部的内容要点,都要求考生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既把握住文章内容之“要”.又能概括出相应的几“点”,试题带有相当的综合性。
3.把握观点
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为主的社科文阅读测试,理所当然地要考查对文章所体现的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不过,这种测试并不像平时阅读教学那样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而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对某一具体观点的把握。有要求考生直接表述的,如1997年第27题:“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种书的看法是——(不超过48个字)”;有要求考生作判断的,1995年第28题是这样的:“第4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边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以下列叶圣陶的6条论述。这是用另外的材料来让考生做出符合作者观点的判断,答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教是为了不教”的“不教”是学生自己读书、作文,自己解决问题。有要求考生依据作者观点作推断的,“譬如1997年第28题是这样的:“关于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节选的文章只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心”,而没有论述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要能正确解答这一问题,既要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心”的看法,又要善于透过这些看法推断作者心目中新文学散文的“心”是怎样的。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大一点。
4.评价鉴赏
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具体地说,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评论,对文章的表达技巧作赏析。在过去的若干年的高考试题中,社科文阅读测试一般是不专门考评价鉴赏的,通常只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出这一类题。但是,近年来,社科文阅读也考查评价鉴赏能力。壁如1999年《创造宣言》是一篇较典型的社科文。其中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下列6个选项(请参见1999年试题讲析部分),涉及对文章主旨、所用材料的评述和对文章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的鉴赏评析,是一道较为典型的评价鉴赏题。不仅如此,在2000年春季高考的试题中,连理解词语含义的题目也加进了鉴赏的成分。其中第2l题是这样的:“第1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前一句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后一句则明显具有赏析性质。这两道题启示我们:社科文阅读.一定要重视提高评价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其能力层级为E级。在社科文阅读测试中加强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意味着阅读测试能力的提高;作为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注意提高评价鉴赏能力.在阅读能力上对自己提出了“发展”的要求。
三、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
1.断章取义,导致谬误
断章取义,是社科说明文阅读题干扰项的方法之一。它误导考生背离文章主旨,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例如,2001年高考第17题B项,本题命题是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紧扣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明明是认为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铜奔马”有马无燕,不能令人满意以及“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更逊一筹,而B项却断章取义说是因为“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相合,但未被采用来导致谬误。
2.夸大范围,设置陷阱
社科说明文阅读题设置干扰项也常用故意夸大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任意扩大概念外延等手法,引诱考生落人陷阱。例如,2001年高考第20题C项.“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干扰项用“凡是”一词夸大范围,把考生引向错误。
3.缩小范围。以偏概全
故意缩小意思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任意缩小概念外延,以偏概全也是设置干扰项的一种方法。1988年高考试题综合题第二大题2小题概括第四段的大意,选项 B、C就把段意缩小到“证据”、或“地点、时间”就不能正确地概括段意A。
高考回放:
【例l】(2001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4题。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闻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靡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康·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舍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1.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应该选B。首先·作者提出东汉铜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这就是说铜奔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为大家所接受的名称.铜奔马的正名不是一个小问题。然而自铜奔马出土以后,关于其名称·不但在开始时众说纷纭.即使“最近”,也还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提出新说,由此可见,A项确实是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之一。其次.作者提出现行的“铜奔鸟”一名中“有马无燕.未惬人意”,显然C项也是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之一。至于有人新提出的“飞廉铜马”一名。作者说:“愚意此说更属不妥。”可见作者认为此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名称更差一些。因此D项也是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之一。而B项。所谓“马蹯飞燕”、“马超龙雀”只是作者用来说明“众说纷纭”的根据·以后作者再也没有提起这两个名称的合理性.也没有因为这两个名称未被采用而感到可惜·因此 B项不是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B项应该是选项。
答案:B
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的证据,应该选C项。因为原文第三段中.作者指出在汉代画像石中,“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也就是说,在汉代人们的心目中,写实风格的马不同于神话风格的兽。作者用这样的根据来证明写实风格的武威铜马不是神话中的兽.与武威铜马连成一体的同样也是写实风格的飞鸟而不是神话中的禽.即飞鸟不可能是神话中的飞廉.从而否定“飞廉铜马”一名。而所谓“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云云.只是作者提出“神善归神兽,马归马”的一段过渡性文字,这一段过渡性文字并不能用来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因此C项应该是选项。至于A项、《三才图会》一书本是“飞廉铜马”一.名的根据之一,作者在第三段中指出《三才图会》一书为明朝人所著,言下之意其时代太晚,不能用来证明东汉之物。同时,作者又引《四库提要》,指出《三才图会》有冗杂虚构之病,因而也不宜用作“飞廉铜马”一名的根据。由此可见.A项确实是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证据。B项的说法见于原文第三段。说飞廉是鸟,这是“飞廉铜马”一名所用的根据。作者引用古文古注,指出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时代较早的古人说法也不一致.由此证明所谓飞廉是鸟的说法不可靠。由此可见,B项也是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证据。而D项.《后汉书·董卓传》的“飞廉铜马之属”一句本是“飞廉铜马”一名所用的根据。作者抓住“之属”(这一类东西)一语.指出飞廉和铜马应是两个器物,并不是一个器物.而铜奔马则是一个器物,由此认定“飞廉铜马”一名之不妥。由此可见,D项也是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证据.A、B、D三项都不是选项。
答案:C
3.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最后一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选项应该是D。首先 A项,说“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但原文是说“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显然A项对于原文的理解和解释有误,不是选项。其次B项·说“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但是原文“二句中赤兔指良马”是紧跟着“紫燕跃武.赤兔越空”来说的.因而“二句”应该指“紫燕跃武,赤兔越空”这两句。同时。当作者在说“二句中赤兔指良马”时,是包括“赤兔越空”这一句.显然B项对于原文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不正确的,也不是选项。再次C项,说“铜奔马足下有一乌,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从原文看.虽然第一段中有“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的名称,但是文中并未明确提出“铜奔马速度快于飞燕”的问题,原文的最后一段只是提到“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根本没有将“奔马”速度与“飞燕”比较的内容。可见,C项也是不正确的。
不能作为选项。否定了A、B、C三项,只有D项可作为选项。原文说:“紫燕骝’或 t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正符合古人原创意识,又切合铜奔马造型的意思,因此D项才是正确的。
答案:D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根据原文所给出的信息.选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选C项。首先,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话中,作者已经认为《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不能用作证据(参第2题分析)。但是作者恰恰在这里又用比《三才图会》还要晚出的《四库提要》来否定《三才图会》,而且不用别的书。就用《四库提要》,那么对这一现象的一个正确解释,只能是《四库提要》是一部公认的权威性的著作。因此A项是正确的推断,不是选项。其次,原文已经批评《三才图会》撰作时代太晚,同时有冗杂虚构之病,认为不能用作证据,那么作者在第三段中所引的高诱、王逸和洪兴祖三人当然应该是早于《三才图会》所处时代的古人,同时这三人当然也应该是学问渊博的注家,而且是越渊博.作者的论证就越有力。可见B项也是正确推断,不是选项。再次,从原文可以看出,“飞廉铜马”,虽然是一个不好的名称,但在它的命名过程中还是参考了古代《后汉书》和《三才图会》二书,而“紫燕骝”这个名称的确立.更是建立在作者大量征引古书古注的基础上的。显然,在命名过程中“飞廉铜马”和“紫燕骝”在尊重、体会古人原创意识这一点上还是相似的.只是尊重、体会的程度和准确与否有一定的差距。因此,D项的推断也是正确的,不是选项。最后说到C项,作者在原文第三段中说,在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神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是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此可见,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所得出的全称判断是不正确的,因此C项才是应该选择的一项。
答案:C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