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层次,准确答题——谈2004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隐性要求

作者:江苏省南通中学 姚明|  时间:2004/9/18 17:25:40  来源:原创  人气:735
   
  梳理2004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发现多处隐含着对层次的要求,如果考生能认清层次,将会大大提高得分率。
  理清阅读文本的结构层次,可以有效地确定答题的阅读范围,从而提高正确性。如第二部分第7题,需要阅读第2段形成气冰的3个条件:温度、压力和气源。A项气源部分理解有误:明明是天然气在介质中与水生成气冰,却误为天然气、水与介质生成气冰。气源来自两方面: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产生的甲烷以及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的天然气。第7题BD两项误将这两层混为一谈。气冰的形成条件是该段的较大层次,气源的两个来源是其中的较小层次。真正弄清结构层次,答案就不难找出来。
  认清层次,在第五部分散文阅读的解答过程中更加重要。主观题评分时往往踩点给分,答案不能在同一个得分点上无效重复。如18题,答“.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得4分,答“表现杜甫诗歌创作的巨大成就,成为伟大文学家的历史纪念碑”,则只能得1分,因为它只涉及“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这一层意思。至于第19题草堂诉说的3点内容、第20题6个方面的对比,都是如此。
  层次即事物的等级性,是事物之间普遍差异性的表现,是作者思维条理的外在表现,在文章中客观存在。命题者敏锐地抓住层次,提出阅读理解的要求,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基于此,高三复习时应下点功夫弄懂它。
  层次并不等同于段落,层次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意义上的划分。划分可以是一次划分,也可以连续划分。划分关键要遵守其规则:划分必须是相称的,也就是划分后的各项相加必须等于原来的整体;每次划分只能按照同一种标准,否则会混淆不清;划分后的各个小项之间一般应该互相排斥,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考生要想达到高考关于层次的要求,关键在于平时阅读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理清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有意识地理清读者思考问题的层次,从习惯中形成能力,考试时方能应付裕如。从这个意义上说,层次的要求实际上是一个阅读中并不算高的、显性的要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