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语文教材·师范教育

作者:吴小淑|  时间:2004/9/18 21:57: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53
                                     
  5月25日《钱江晚报》刊载了一篇题为《如今的青春文学惹家长伤神》的报道,言及一位家长看到郭敬明来杭的穿着打扮,不堪入目,担心喜爱郭著的孩子学坏,故将那张刊有郭敬明照片的报纸藏了起来。鄙人从未看过郭敬明的作品,故不敢妄下判词,但中国有句古话,文如其人,看了郭的着装与骄横,不禁对其作品产生了怀疑。我们应该对那位家长英明果断的做法拍掌称快,我们也应该为那些沉迷于郭著的学生扼腕痛惜,他们这是在浪费大好的青春年华呀!学生沉迷于青春文学,几年前的韩寒,现在已发展到了一大批所谓的青春文学代表。作为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该深刻反思吗?鄙人虽未从事教育事业,但对此作了一点粗陋的思考,愿在这里提出来,以供方家批评指正。
   当前中学的青春文学热,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出版商为牟取暴利,往往打着“青春偶像”的旗号来吸引大批的青年学生;又如现在的影视节目,诸多带有不同程度的媚俗庸俗性等等。这些都给缺乏一定鉴赏能力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摧残。除此之外,拙见以为还有两个原因,即语文教材和师范教育。
  首先谈谈语文教材问题。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材编选者在选材时必须要有“经典”意识。惟经典之作方能入选语文教材是长期以来编选教材的共识。但近年来,市场上语文教材不断涌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总的趋势不容乐观。曾在今年的一期《中华读书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先生主编了一套语文教材,但所选文章均为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文言文不选一篇,理由是文言文毫无实用性,文言文已是死语言了、王尚文先生是我较为崇仰的学者,他的语感教学论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看了这则新闻,不免让人遗憾。王先生自己曾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对苏东坡作品相当熟悉,这次编选教材竟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部砍掉,让人疑惑不解。我想这是与当代的浮躁风有关。为了追名逐利,有人往往提出一些貌似超前先锋实则绝对片面的观点来进行炒作,这是当前比较普遍的现象。一向治学严谨的王先生主编这部教材也许不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但不能否认这是一部片面的教材,因为编者的功利性语文观是不言自明的。
  我以为当前的语文教材在选编时往往注重实用性,而忽略了语文教材内容的文学性与道德性。报载,一位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1000,课堂上这位教师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走了一千米,据说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我们对这种做法不作评述,但从中不难看出浓厚的功利色彩。贴近生活,服务生活已经成了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与道德水平的培养。这在教材中表现为当代作品的入选。当代的作品尚未经过时间的考验,贸然选入中学教材是很不适宜的,这是对中学教育的不负责任。一旦当代作品进入中学课堂,教师在讲解时必然要涉及当代文坛,这多少会给学生产生误导。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当代文学中确有优秀之作,有些确实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如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语言优美,令人回味无穷,而有些就不敢恭维了,连基本的语句都不通。
  中国的古代文学历经数千年风风雨雨而能留存至今,尤其是在印刷业很不发达的古代,这是极不容易的,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这些作品的价值。但问题是,现在中学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很少有教师可以教好。以前许多教师最喜欢教文言文,原因是学生听课认真,细心作笔记,而现在教师最难上的却是文言,因为教师讲的学生手头都有白话翻译,教师与学生的差距几乎很小。拙见以为这是与当前的师范教育体制有关。
  记得曾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说:我们师范类中文系越来越不像中文系了,大一大二是外语系,大三大四是教育系,中文系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特色了。当时我听了很受启发,在师范生包分配制度瓦解的今天,师范生的优势确实越来越弱,原因即专业知识的功底薄弱,尤其是古文功底的削弱。
  学分制教育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即许多课程课时量的大幅度削减。这一现象无论在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院校都存在,但师范类院校的问题应该要严重。以前的古代文学课程都是一星期七八节,而现在往往要缩减一半多。而师范类学生又要学习教育类课程,这就使原本紧张的课程更加紧张。如此安排,专业课质量怎能提高?(鄙人并不反对学习教育类课程,但教育学只是教给学生以方法与技巧,而教育水平的体现关键还在于专业水平的高低。)另外现在中文系开设的课程不是很合理,往往有轻视古代,尤其是古代汉语,重视现当代的趋势。许多学生又对现当代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主要是没有语言障碍,往往喜欢现当代,而对故纸堆不抱任何希望,这样的准教师必然会影响到他(她)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价值取向。一个只对当代文学感兴趣的老师,其学生必将受其影响。
  这里稍微谈谈鄙人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看法。我想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一定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古文字功底,据我所知,大学中文系开设古文字方面的课程是完全必要的,也许是由于师资原因,这在师范类高校不是很多见的。只有通过考释,使学生对文言实字的本意有了粗步了解,这样的教学才是可取的,而不是让学生毫无意义的死记实字的意项。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了中华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才能使他们远离一些庸俗作品,才能提高他们的文化情操,才能有意识的去阅读和喜爱古典著作。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能进一步传承下去。
  以上仅是我的鄙陋之见,未免偏颇,还望方家指教。
  附:鄙人联系地址:杭州师范学院B106#信箱(310012) 姓名:富伟良
  若稿件有幸录用,希望以笔名“吴小淑”发表。电话:88482550
  手机:13588149272 。谢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