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作者:平沙二中 友贤| 时间:2004/9/19 10:33:14 来源:原创 人气:950
疱丁之所以目无全牛,技艺精湛,是因为掌握了解牛之“道”。那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否也有“道”可循呢?回答是肯定的。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行之有效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性意识的倾向性的动力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一要着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谁知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谁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道理,展现为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也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找出它的特征及其规律,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才有可能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去分析、比较、实验、研究,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其次,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发现、探索、研究,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教师有了这样的兴趣中心,才能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开拓学生语文知识领域
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先行官,但没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作为基础,要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质的飞跃,将是一句空谈。只有开拓学生语文知识领域,使学生“满腹经纶”、“才高八斗”,才能触发联想,大胆想象,灵活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学生的心田,才能使学生在这片沃土上培植出丰硕之果、鲜艳之花。
要做到这样,就必须重视建立学生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学语文教师在这一关键环节上要花功夫去抓,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如果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座恢宏壮丽的大厦,那广博的知识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而“双基”则是基石中的一块块的砖。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就必须打牢。字、句、语、修、逻要过关,文言句读、句式、常见实词、虚词要熟练,听、说、读、写要训练有素。习惯在于平时养成,“双基”又贵在落实。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一周一篇周记,一篇摘抄;有的通过收看《东方时空》来扩充知识面;有的主张写日记,搞资料卡片;有的通过讲故事、背诗文名言、写心得体会来丰富自己,凡此种种,都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下求索”,做到胸有点墨、学识广博,就容易形成新的观点、 理论。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有“顿悟”的灵感。可见,开拓学生语文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如何把知识化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常常离不开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求异思维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求异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辨异思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就是要求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束缚,摆脱原有传统习惯的羁绊,不断变换角度,多方面去思考、探索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常见的方式有由此彼、由表及里的顺向求异、由正面而反面的逆向求异、一点辐射的多向求异。当然,要学生学会求异思维,就必须鼓励学生多发问。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陶行知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去不会问,智者得巧,愚者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质疑,勇于发现。即使问得幼稚可笑,某些发现、探索是不成功的,教师应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不失传伤他们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须重视学生直觉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为,这些思维形式常常交叉、重叠、统一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
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形式,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课内的天地太狭窄,课外的世界很精彩。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条条道路通罗马”。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肯定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勇于探索、创新,具有合理怀疑的科学品格和执着的迷恋感、深沉的义务感、强烈的责任感以三个“面向”这宗旨,定能够在“创造教育”的二十一世纪培养出更好的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