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读《血色浪漫》有感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17 14:44:3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58
      终于可以合上这本51万字的小说——《血色浪漫》,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最初就被小说开头钟跃民、袁军、郑桐等反叛与放浪、玩世不恭所吸引。他们是被卷入时代洪流的人,同时又是憎恨这个时代但又无法逃脱而不得已游戏其中的人。文革带给这些十多岁的孩子的是什么?是父母被关押、被劳教而带来的“无政府”状态,是学校突然停课造成的无所事事和精神上的空虚。但任何空虚都不可能永远,它总需要有东西来填满,而他们所选择的填充物,却是无休止地游荡,滋事……而上山下乡又一下子把跃民和郑桐扔到了大西北,那是信天游的故乡,那里的人们也跟这民歌一样有着无限的痛苦与苍凉。苦难能洗涤人的灵魂,让人静下来思索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那是一段用饥饿和无望书写着的日子,也是一段用混乱与激情描画着的年代。个人无论多么强大,在时代面前都显得那么渺小。他们的青春就在时代的大浪中颠来荡去,有些人被卷得无影无踪,有人却练就了一身好水性。难以想象,由于跃民参军之后的孤独,本来一肚子坏水的郑桐竟然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最终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以绝对高分考入了北大历史系。生活有时就是这样,在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之时,只要你还活着,它终会让你看到柳暗花明的希望,让人恍惚觉得人生似乎只是梦一场。
  命运似乎总是与这一代人开玩笑。经历了文革的混乱,又把几年的青春抛在了黄土高原上,然后是改革开放,下海,下岗,钟跃民甚至滚过雷区,卖过煎饼,进过牢房。痛苦吗?痛苦,但更充实。我对他们,更多的是分享并羡慕他们的经历。笑过、哭过、恨过、爱过、甜过、哭过、挣扎过、觉醒过,钟跃民一直把生命过程当作体验的过程,追逐一种“在路上”的感觉。在陕北挨饿时,不觉得沮丧,甚至要饭也乐此不疲;复员后找不到工作,摊煎饼亦自得其乐;因挪用公款进看守所,竟为被提前释放而不能教训打断他两根肋骨的人而窝囊;出狱后找不到工作,开出租,专门到大饭店门口拣“野鸳鸯”……一切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在于充实生命吗?所以即使痛苦来了,别抱怨,它总是要来的,依然要笑着生活。有人说,幸福就是一种感觉,痛苦不也一样吗?
  尽管不愿意,但我还是看到了太多人的死亡:战场上排雷而死的吴满囤,杀人越狱、被警方击毙的宁伟,得癌症而死的李奎勇……造化弄人,有多少人一生都在挣扎,但一生都挣不出困境的蛛网,最后只能像李奎勇那样,被生活折磨得精疲力竭之后,把死亡当作解脱。造化弄人,宁伟最大的愿望就是留在部队,但上天就是不遂人愿,使一个本可以成为优秀的军人的战士成了杀手,最后带着恨、带着冷漠与绝望走向坟墓。很多人走了,都是什么都带不走,也什么都留不下。只是那一刻的轰然倒地,就是敲在生者心上的一记重锤,让人感受到死亡的无处不在,抑或在生者的心上永远刻下他的影子。李奎勇说,人死了,灵魂还会留在天花板上,最后看一眼这个世界。是留恋吗?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差点忘了陕北那个叫憨娃的孩子。忘不了他因为贫穷而一顿只吃个野菜团子的可怜,忘不了他因为感激跃民的好而偷偷的给他送烧老鼠肉的可爱,更忘不了因为路远、医疗条件差而受病痛折磨致死的可悲。命运为何总要向那些挣扎在最低层的人亮出死亡的血刃?因为生活是现实的,它不是一朵花的浪漫,不是一杯酒的陶醉,也不是一首歌的激情,所以它甚至很庸俗。但每个人都必须身在其中,那就不能免俗。只是我们可以在用草帽遮阳的同时,在帽檐上别一朵小花,可以在面对着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时,吼上一曲信天游——苍白的生活因此而多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