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教学浅谈

作者:江苏省滨海县第三中学 陆可爱  时间:2006/12/19 12:00: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68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古典诗词所占的比重虽不很大,但上起《诗经》,下讫元曲的古典诗词篇目,却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大致风貌。学生不了解古典诗词,也就无法完整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要“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散见于初高中六个年级的有限的若干篇古代诗词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词创作的辉煌成就,以及古典诗词的一般审美特征,诱发学生课外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诗下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也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由此,我们了解到诗歌审美特征,大体体现为强烈的抒情性,语言的精炼美、音韵美,以及内容的意蕴美。鉴赏诗歌应充分运用想象、联想等鉴赏手段,去捕捉诗的形象、意境,感受它的理趣,以及诗人特定的心境。那么,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的古典诗词讲求平仄、押韵、节奏,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起的某种“情趣”、“神韵”。这些审美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那种神韵,而朗读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第一步。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学信息的再创作。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整个朗读的过程中去获得感性的顿悟与发现,去琢磨体会流贯于作品中的意境、情调乃至其一具体物象的丰富意蕴,以“意会”来弥补“言传”的不足。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的节奏基本上是舒缓深沉的,但对演奏琵琶那段,却应当扣紧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读得缓急有度,才能体现出音乐及作品本身回肠荡气的魅力,也才能使学生更好领会作者因琵琶女的沦落身世,引起的“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那种凄凉而幽怨的情感共鸣。
  古典诗词的外在形式是语言文字。在诗词语言的表达中,往往包含着字面意义、文体意义和情境意义。在这三种意义里,情境意义是最不易为人所把握的。我国古典诗词又一向以精于炼字著称。作者在选择语言时,往往追求“言简意赅”、“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要让学生能够深入领会普通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里所焕发出来的艺术光彩,领会语言在有限的形式里表达的无限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抓住“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特性。通过绘声绘色的渲染,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沉浸在诗歌的“人化了的自然中”。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感情与诗歌寄于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行交流。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作者字面上写的是浔阳江头的荒僻,但它所曲折折射出诗人政治失意,天涯沦落的凄凉心境。这就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古望帝国亡身死,魂化杜鹃,日夜啼叫以至口中流血的传说,以及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所引的古代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让学生认识到,在古人的笔下,杜鹃就是沦落失意、哀怨凄悲的象征物,猿啼就是渲染羁旅苦况的专用物象之后,学生才能把握到的。
  清代学者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归纳为三种:“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即使是以意胜的作品也是“移情入境”,情中设景,离不开具体形象。形象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它总是浸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寄寓着诗人曲折幽深的情趣意志。但是古典诗词中,作者在形象的选择应用上,又常常与一些表现手法相联系,诸如移情、烘托、象征等等。那么,教学中就应当引导学生去把握“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去体味具体形象中所投射出的作者浓烈的主观情绪。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景:清晨细雨,柳丝翠绿,气氛凄凉,气候微凉,一派风光如画。但画面之后却是离别在即、别后难遇,劝君复饮,离绪满怀。优美的形象和复杂的情感浑然一体,构成该诗丰富而又优美的意境。
  总之,古典诗词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素质、文学修养等多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