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杂而神不杂——谈谈杂文的学习

作者:江苏省洪泽县中学 贾海金|  时间:2004/9/19 15:57: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02
    
  学生比较熟悉议论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步骤明确,条分缕析。所以会想当然的套用这样的方法去学杂文,然而议论只是杂文的一个特性,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论文,既有“论说”特性,又有“文学”色彩。尤其是风格多样,“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而初次接触的学生觉得杂文太“乱”太“杂”,不象议论文一般在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而杂文的“中心论点”不知道在哪里。其实这正是杂文魅力之所在,它把道理蕴涵于形象阐述之中,需要我们品位其言外之意。
  我们学过散文,都知道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从广义上说杂文也是散文的一种,因而杂文也是“形杂而神不杂”。学生觉得“杂”正是其“形杂”,具体有这样几方面:
  第一,文意复杂。比如《拿来主义》中谈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及拿来主义等。
  第二,材料丰富。比如《剃光头发微》中,从清朝留发不留头、留学生回国装假辫子,讲到鲁迅的《头发的故事》,再到理发师及石达开的对联,再引出《人民日报》上的读者来信,又想到古代的刑法“髡”和今天罪犯剃光头。
  第三,写法多样。比如《拿来主义》的精妙譬喻、《我若为王》的幻想虚拟、《庄周买水》的故事新编、《剃光头发微》的谈古论今。
  正是这些让学生不知如何把握,而实质上这些看似纷杂的现象始终是围绕一个话题的,把握这个话题,顺藤摸瓜,就很容易抓住杂文的“神”之所在。我们学习《拿来主义》,会发现作者始终围绕送去、拿来的话题,再根据内容我们知道“送去”等等都是为提出“拿来”作的铺垫,在对比中突出中心。同样《剃光头发微》中所有的材料都围绕头发的话题,而重点是由读者来信引发的论述,由掌握剃头权的尚且弄权害人,想到掌握房权人权等更大权利的人如果也弄权,危害岂不更大。作者谈古论今、旁征博引使文章更充实、联想更自然。
  而对于不同的表现手法,还是要抓住话题,发掘其形象阐述中的道理。我们根据《拿来主义》前文议论“送去主义”、“抛来”、“抛给”等都是围绕文化交流的话题展开的,这就不难理解作者关于大宅子的比喻是指文化遗产。《我若为王》极尽幻铺陈自己为王后的一系列变化,但重点不在这里,作者在充分蓄势后由虚拟幻想转入现实批判,道出我若为王“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这一令人意外的结论,最后围绕为王终将不能为王的话题深入阐述,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庄周买水》围绕买水的话题,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庄周的一系列遭遇,由此我们能感悟到这是影射经济生活的现象,再联系写作背景,就不难明白文章意在揭露我国改革之初经济生活以权谋私的现象。
  明白了杂文的这些特征,抓住了话题,就不难把握其“神”之所在。但是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杂文的学习目的并不只是披开纷繁的阐述领悟蕴涵的道理,那些承载道理的阐述本身也有迷人的魅力。如果说杂文兼有论文和文学的特征,那这些多种风格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描述正是其文学性的体现。因而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对杂文的“形”“神”的把握不可偏废。品味其语言,涵泳其情趣,提升文学的感悟,沐浴艺术的熏陶,从而培养美学的灵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