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汉语词典》“前言”语言表述的质疑

作者:易中生  时间:2006/12/20 21:45: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30

原创最早发表于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www.ht88.com/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在我国流传极为广泛的词典,前不久认真看了该字典的前言,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个不到一千字的前言,语言表述错误就有八处,如果这样的错误出在其他书也就没什么,但这是为语言规范而编的书,怎么可以马虎呢?先将有语病的的文段摘录在下:
  这部《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共约五万六千余条。
  这部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在字形、词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般语汇之外,也收了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方言意义,不久以前还使用的旧词语、旧意义,现在书面上还常见的文言词语,以及某些习见的专门术语。此外还收了一些用于地名、人名、姓氏等方面的字和少数现代不很常用的字。
  1)是“记录”还是“收录”
  词典是记录语汇还是收录语汇,我们先来看这两个词在这本词典中的解释。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收录:编集子时采用诗文等。记录的对象是话或者事,应该说是具体可数的,而语汇是一个集合名词,不能成为记录的对象。而收录应该是将分散的收集起来,当然还有整理的意思。再在下文同样的语法位置上都用“收”字,通过比较,这里用记录是很不恰当的。
  2)是“语汇”、“词汇”还是“词语”
词典中的具体材料是“语汇”、“词汇”还是“词语”。我们先来看这几个词在这本词典中的解释。语汇:一种语言的或一个人所用的词或短语的总和。词汇:一种语言中所使用的词的总称。词语:词和短语。语汇和词汇都是集合名称,都不能做记录和收录的支配对象。而词语是具体可指的可以记录,也可以收录。再在下文语法位置相同的地方都用了词语。所以,这里应该用词语。
  3)是“中等以上”还是“中等及以上”
“以上”这个词语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也是一个不明确的词语,它包不包括这个原点,很多时候是说不清楚的。在这里这个“中等”是不是包括在里面,从作者的意思来说应该是包括在里面的,但这个“以上“的含义又是什么呢?以上: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点之上。按这个解释,它是不包括原点(某点)的,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了,所以为了明确起见,应该修改为“中等及以上”。
  4)词组、熟语、成语是怎样的关系
在这里它们是并列关系,而在实际中这三个语言单位是大小概念的关系,而大小概念是不能并列的,按这本词典的解释。词组:两个或更多的词的组合。熟语: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成语:人们长期以来袭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这样看来,从大到小应该是,词组,熟语,成语。所以应该修改为“字、词和词组等,或者修改为字、词和短语等。”
  5)“约”与“余”可以同时使用吗
“约”与“余”都可以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准确。一般同时使用被看作是重复赘余,它有一个就足够表达这样的意思,所以应该修改为“共约五万六千条或共五万六千余条。”
  6)“促进”与“规范化”是否搭配
“促进”一般是与后面的主谓短语构成动宾关系。规范:合乎约定俗成或名文规定的标准,规范化:使合乎一定的标准。如果将他们的含义代入理解就会发现在这里用规范更通顺。
  7)字形、词形与注音、释义能并列吗
字形、词形、注音、释义,前两个是偏正结构的,而后两个是动宾结构的,一是他们本身就不能并列,再就是从整个句子的含义来说,在这里应该采用动宾式的词语,所以应该将字形、字音修改为“正字形、正词形。”
  8)一般语汇之外,也收了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方言意义,不久以前还使用的旧词语、旧意义,语汇包括词语的意义吗
  从上面的引用看,语汇是不包括意义的,而在这里是包括的,所以为了前后照应,应该修改为“一般语汇之外,也收了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不久以前还使用的旧词语。”
这样看来,这些文字可以修改成下面这样:
  这部《现代汉语词典》是以收录普通话词语为主的中型词典,供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短语等,共五万六千余条。
  这部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服务的,在正字形、正词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般语汇之外,也收了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不久以前还使用的旧词语,现在书面上还常见的文言词语,以及某些习见的专门术语。此外还收了一些用于地名、人名、姓氏等方面的字和少数现代不很常用的字。
  欢迎大家讨论。 
             
                                                      

2006.12.18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