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进见真淳——浅析陶诗《饮酒》中的平淡与醇美的艺术之美

作者:佚名|  时间:2004/9/23 13:13: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40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时家贫,父亲早死,好读书,“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三度出仕,最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贵,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引退,归隐于田园,忠志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被称为“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诗朴素直率、恬静清新自然,有充满着平淡与醇美的风格,在二十首可见一斑,其第五首可谓是代表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本首为五言古诗,整首诗自然,如叙家常,但平淡中却透着华彩,简朴中又极含风韵。“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诗话*评陶诗》)没有丝毫的雕饰,却诗意盎然;实话平叙,却意境深远,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卓远的思想境界尽显其中。
  开篇即为奇句,“结庐有人境,而无车马喧。”亦在分辨心与迹的矛盾,迹在人境,而心却远离,置身于闹市,为何无喧扰?使人顿生疑念,诗人于此顺流而下,极为自然地道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因我用心高洁,远离世俗,不应酬于烦杂之中,息交绝游。用设问的句式,意在强调。
  “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认作为陶诗名句。可以想象诗人在醉酒之余来采撷菊花,是怎样的一种悠闲,而正此悠然间,远处被山气缠绕的庐山与目光不期而遇,庐山入目既非本意,也非有意,只有思想真正远离官场,心远尘网,才能在采菊见山之际,景与意会,这一“见”字,足见自然之美与悠然之乐,显示出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也使这无意借了景却抒了情的妙句,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展现出一幅恬淡,淳朴的画面,暗喻晚年归隐生活安宁,此时心情如飞鸟返林,池鱼归渊。人亦悠然,山亦悠然,故山气之佳,飞鸟相还,无不与心境合拍。诗人在此自然地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挚爱和远离世俗“羁绊”的轻松愉悦之情。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从自然运化的景中所领悟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已尽而意无穷,意味隽永,以议论的方式把隐逸乐趣推向了极点。
  整首诗平淡自然,明白如话,没有奇特的物象和华丽的词藻,又韵味深远,含蓄着炙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田园情趣,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如苏轼所言“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在平淡散缓的外表下有着内在的奇趣;“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言其诗平淡之中有华彩,朴素之中含风韵。格调清新自然恬淡是陶诗的主要风格,不过也有“金刚怒目”之作,在《饮酒》中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这代表了诗人思想与艺术的另一面,在此无意赘述。

              
参考书目:
  [1]  冯华著《优秀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青年出版社
  [2]  程章灿编《魏晋南北朝诗》    天地出版社
  [3]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  沈阳出版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