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想逝去的课外活动

作者: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一中学 张敏  时间:2006/12/26 11:56: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26
  十六年前,作为学生,我毕业于内蒙古的一所乡镇中学,十六年后,作为教师,我又想起了母校。其中最不能忘却的便是母校的课外活动。那时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岗位,真可谓“丰富多彩”。
  板报是最引人注目的。学校有意识的在校园最显眼的墙壁上,抹出一块超大型水泥黑板,长足有20米,宽少说也有一米半吧。可能是学校规定,每周每班要出一期黑板报,(不过初一第一学期是允许几个班联办的),轮流进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各班都有一支庞大的队伍,称作“板报组”。大概是因为我的字写的比较好吧,组长让我负责抄写, 和我一起抄写的还有三个同学。组长兼设计是我们班的美术科代表,同学们称她是“总设计师”。只要她设计出版面,我们十几个同学就开始忙乎,找资料的、划线的、插图的、修边的、抄写的、递粉笔的……整个过程老师是不参与的,只是当一期板报完全出胎后,老师们才去“评头论足”,欣赏的人很多,每天的活动时间都会有人在看。我们根本不去思考他们如何评价,只是觉得我们完成了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不论什么时候走过,我们都会驻足自赏,心里的美劲儿无法控制的堆在脸上。
  男篮、女排的对抗赛是课外活动最活跃的项目,只要不是雨雪天,每天都要进行。围观者的喊声此起彼伏,那场面完全可以用“热血沸腾”来形容。那时各班都有男篮队和女排队,每队都分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老师经常被某些班级聘为“外援”参与活动。全部的比赛由学生会的体育部组织,一般采用循环制。每场比赛结束,不管是输是赢,你都会发现所有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付出后特有的幸福。
  文学社是隶属团支部的,各班都有文学社的成员,人数不一,少则一二个,多则四五个,个个都是写作的能手。他们中大多都有“官衔”,如社长、秘书、审编……团委专门给他们做了“袖章”,还专门设立了“文学社”办公室。社员每天都有相当大的阅读任务,只要到了课外活动的时间,他们总是不约而同的去阅览室。阅览室每天课外活动总是开放的,在这里除了文学社的社员外,来这里阅读的还有老师和学生,因为大家都专注地在书中吸收精神食粮,所以静的出奇。如果你走进去,你就会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聚精会神”。记得有位文学社的成员,叫段立强,是个孤儿,因为多次在内蒙古一家报社主办的刊物上发表散文,初二下半年就被《山丹》杂志社招聘去了,同学们都羡慕地不得了。
  画室是美术爱好者的乐园。每每课外活动,爱好美术的同学都去画室。学校没有规定哪个学生必须去或不去,完全是自愿的,你走进画室就会发现有许多学生在专心的画自己喜欢的画,几个美术老师也在画自己的画,或水彩、或素描、或速写,每隔一段时间画室就会举行画展,当人们看到那一幅幅作品时,都啧啧赞叹。尤其是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高兴得都抿不上嘴。
  讲座大概每二周举行一次吧,这是由各教研组组织的活动。如果你运气好,你会看到一则贴在宣传栏的“海报”。上写:ⅩⅩ组将于Ⅹ年Ⅹ月Ⅹ日在Ⅹ处举行ⅩⅩ专题讲座,届时请各位老师和同学踊跃参加。主讲人ⅩⅩ。讲座多在学校的会议室举行,大概能容纳100多人吧,除了特邀的老师和指定的学生参加外,其他人都可以自愿参加,因为听讲的人多,有时候我们只能爬在窗户外聆听。初中三年,我听了不少的讲座,如:“几何题的证明方法种种”、“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手法的妙用”“地理中的世界之最”“中国的奥运历史”“青春期的保健和卫生”……
  课外活动的项目很多,此外还有诗歌朗诵、文艺表演、对弈等项目,这些都是临时安排的。与现在所不同的是,这些活动不仅学生表演,而且老师们也在表演。虽然没有华丽的装素,但表演的都很投入,大家都乐意参加。
  离开母校已经很久了,但常常想起当时的活动的情景。心里增添了几分欣慰,却也多了几分惆怅。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我不知何时才能见当年之情景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