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生命
作者:龙大侠 时间:2007/1/1 20:50: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8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想象”一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一、 挖掘文本资源,架设想象的桥梁。
新课程在“阶段目标”中提出阅读教学应通过学生展开想象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文本语言的优美。好的文学作品,阅读时借助想象,或使人拍案叫绝,或使人忘情陶醉,或使人掩卷沉思。中学语文课文选取就不乏这样的篇章。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文情并茂,清新优美;温庭筠的诗词《望江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情节曲折,发人深思;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形象鲜明,耐人寻味……这些课文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踩着课文搭就的阶梯,走进想象的王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 丰富表象积累,捕捉想象的灵感。
新课程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观了“千剑”才能“识器”,只有操了“千曲”才能“晓声”。因此,想象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可以说积累是想象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学生的表象积累,从而获得想象的灵感,放飞想象彩翼。
一要注意生活的积累。想象源于生活,生活是想象的基础。“长期积累”才能“偶然得之”。离开了生活,想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名言强调的就是文本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三、创设特定的情景,张开想象的羽翼。
创造各种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是以教师语言创设特定的情景。在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教师语言的文采,激发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一堂作文指导课上,我用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想象是苹果落到牛顿头上引起顿悟的灵光一闪;想象是爱因斯坦观察天象的异想天开;想象是桃化源的白云悠悠;是聊斋里的仙气袅袅;想象是屈原的飘飞云霓;是李白的豪迈奔放;是苏轼潇洒飘逸;是李清照的风情万种……”学生在这样一段语言的熏陶下,张开了想象的羽翼,有了触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打开思维想象之门。可见,教师用语言创设特定情景,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是巧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情景。如在教学《春之怀古》时,可制作“春水欢唱”“春花竞放”“春柳飞吟”“春鸟展翅”等幻灯片,让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
雅格布森“人类社会中最社会化,最丰富和最贴切的符号系统显然是以视觉和听觉为基础的”。因而,创设视觉、听觉的特定情景,也可更好的激发学生想象之翼。
著名学者南怀瑾说过:“没有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创造新形象,没有一首真正的诗歌不是想象的产物;如果我们把我们对生活的感觉比作金子,不管这生活多美,如果没有想象,也只不过是一座沉没的金矿。想象就是点金术,能使我们把对生活感受化成文学,化成‘诗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注重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我们语文教学才会充满活力。才会适应时代要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