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文化情结——再读秋雨散文后感
作者: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黄亚胜 时间:2007/1/3 9:06: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32
先前,每每读到《莫高窟》、《道士塔》便荡胸生义愤,而今再读时多了一分心痛,也多了些许厚重的责任意识。试想想,中国人何时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去游过兵马俑你曾看到的更多的是“经济”二字,去游过长城偶见砖上刻着“某某到此一游”你又会产生何种感觉!虽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中国人又曾有过多久真正的自尊自爱?缺失了这种情感又何以尊他爱他呢?连我们看似遥远但又是另一个华人聚居国——新加坡,如今不也都面临着文化缺失的窘境吗?在《华语情结》一文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个文人发自内心的呼喊,其中引述了一位行将退休的新加坡政治家的话,其大意是:一百年后,朝鲜还将是朝鲜,日本还将是日本,越南还将是越南,但新加坡又会怎样,却很难想象,因为我们最注重的是英语,但我们的英语讲得再好,英国人、美国人也不会接纳我们。确实,不容小觑的是,要维系一个国度的本体面貌,不能不重新唤醒溶解在民族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再想想那个王道士,他解读过多少中华文化?对于他而言,他在从事“工作”时怎可能留意去捍卫祖国的文化遗产?如果中国当时已是完全的殖民地,恐怕崇洋媚外之风早已使我们成为满口洋语的黄皮肤的“奴隶”(鲁迅曾言的中国的心态)了。眼观如今趋之若骛的出国潮,再耳听对能口说流利英语者的啧啧赞叹钦羡声,我们是否习以为常了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此时思考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母语该何去何从,我们的祖国文化将如何传扬。不知你可否读过“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这样令人心痛又心酸的呼喊,语文难道真正消失在高考指挥棒下了吗?而《光明日报》也曾撰文曰“我国文化遗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据数字统计来看,我国文化遗产远远少于美国(侵略的吧),连印度也比不上。现在讲到这里,恐怕已有人感到心寒、心忧了吧?可喜的是,有许多的华人父母已开始意识到,即使再富裕,如若“根”不稳,大树便永远不稳,而这“根”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情结、华语情结。因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责无旁贷,对祖国的期望也应常青不衰。
目前还有一种现象堪忧。就文化的一方面而言,美国拥有骄人的“大片”,日本持有喜人的“卡通片”,而中国创造了什么,试看看:中国的基础教育可说是世界第一了,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全球第一,而创造能力却位居倒数第五,阅读能力也前景黯淡,在阅读能力上韩国的综合指数竟位居世界第一,这是喜还是忧?人类文明的前进不单单是传承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创新,虽说缺少了传承会根基不牢,但缺少了创新是终归会落后挨打的。而这创新也正是建立在对前人文化充分理解、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其实,有一种现象还是很值得我们宽慰的。华人出国后,因为种种原因并未被同化,而其他民族却多被同化了,连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之一——犹太民族,都已有一部分被同化在东方之土。也许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一种或多种要素还在支撑着我们。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更需要中国人来继承、传扬、创新。中国人想要重塑自我,首先应该重塑的便是本土文明。尤其是在物欲横流之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常保持的是清醒的头脑和坚持的勇气。民族意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是该加强还是减弱,我想每一个明智的中国人都应找到答案了吧!
这,就是我从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再度激荡起的,永恒的文化情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