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必抵制“洋节”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4 13:12: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73
  读这段时间的新闻觉得很有趣。有人突发奇想,希望商家把四川广播电视塔包装成世界最高的圣诞树。而与此同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位博士发出倡议,号召人们“慎对”圣诞节。一方面是把圣诞节当民间节日过,另一方面是号召人们予以抵制。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若要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就必须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基于此,曾有专家建议,把清明、端午、中秋等定为法定节日,目的是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熏陶作用,使之“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此种种,似乎大有与“洋节”抗衡之势。
  苟利于国,远近何论
  出现这样现象根本的原因,在于思想观念上确实有一定的“民意基础”。长期以来,或者说近百年来,中国人都有一个梦想,期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尤其是近一个时期,无论是“废除中医”还是“更改龙图腾”,也不管是拔高民族传统节日,还是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都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两者本质上没有对立,但结果会有悖于文化的发展规律。
  文化的波及程度是由文化内涵所决定的,其演进力度也受文化潜在力量所制约。400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后,传递的正是这样一个理念。是他用《坤舆万国图》让中国人大开眼界,破除了天圆地方的祖传谬见,让人们从天下惟一天朝上邦的美梦中惊醒,还培养了徐光启等优秀科学家,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外来文化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测量国运盛衰的一个尺度。明末的中国已是文化衰败不堪,经济风雨飘摇,有不少人对“蛮夷”文化的到来心怀戒虑,但普遍还是对“洋为中用”有信心。因此,利玛窦被破例安排在京师居住,还为他在宣武门内建起了教堂。在传教10年中,他醉心于中国的文化研究,写下了诸多论著。那时候,一大批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也如饥似渴,诚如徐光启所说,“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那是多么宽容而明澈的心态。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文化上也在迅速融合。现在,中外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激烈,中国文化也在为很多国家的民众所喜爱。2006年春节期间,英国许多城市举办了大型的“中国年”活动,英国人穿唐装、放鞭炮、舞龙舞狮;在法国巴黎,没有人担心中国的春节与大红灯笼会动摇他们的文化根基;在美国一些州,春节已经变成了法定假日。可是,一个圣诞节的到来却被一些中国人视为将“丧失文化的主体性”。为什么如此小家子气?
  盲目排斥不利自身文化
  《论语•季氏》有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中华文化自古就以包容性著称,向来兼容并蓄,来者不拒,皆能安之。中国现在很多东西都是舶来品,如琵琶、胡琴等等,它们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恰恰相反,却使中国的文化异彩纷呈,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的中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比,都更有理由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和迎接外来文化,而不是被现代文明裹挟而走,或者固步自封以反弹的方式去抗拒。古今中外文化发展史早已证明,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发展和强健,而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将有碍于民族文化的进步与传承。越是心理狭隘,就越是封闭,越不自信。
  还是鲁迅说得好:“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汉朝和唐朝的人们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对外来文化一概不拒,并大胆吸收采用,因此才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古代先民尚且如此,难道现代人对圣诞节的恐惧心理,是正常心态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