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官场失意不闲着

作者:岳晓东  时间:2007/1/13 7:15: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82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他的诗作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开创豪放派词风;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他的绘画有“一灯分焰,照耀古今”之说;他的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名列“唐宋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苏轼)之列。此外,苏轼还在军事学、医药学、建筑学、水利学、语言学、音乐、禅学方面均有极深造诣。
  但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曲折。他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做诗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他的政敌们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害得他在将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苏东坡一生为官,就任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也出任过中书舍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朝廷命官,却在62岁高龄时出任儋州(海南岛)别驾(知州的佐官),并且做了将近3年。以苏东坡当时之官宦经历和文坛盛名,却去天涯海角出任如此位卑的小职,其内心的不平可想而知了。
  苏东坡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怀才不遇中度过的,可他的成就又是非凡无比的。是什么力量使他身居逆境而又自强不息?心理学又能给出什么解释?我研究苏东坡多年,欲以三句话来概括他的人格魅力:痛并快乐着;烦但不闲着;苦日子好过。
  痛并快乐着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一生的转折点,他因小人谗言而被宋神宗先是下狱,后是下放。但苏东坡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量追求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乐趣。苏东坡将一腔的悲愤都化作了文学创作、艺术表现乃至生活情趣追逐的动力。
  苏东坡一生的主要文学、艺术成就是在下放时期完成的。对此,他弟弟苏辙说,在黄州之前,他与苏轼的文章还可以比一比高低,可自从苏轼贬谪黄州后,潜心钻研,自己望尘莫及。
  此外,苏东坡虽出身书香,却能放下身段,务农自娱。他在黄州下放时期,俸禄微薄。他的老友马正卿向州府申请城东的营房废地数十亩,让他耕种。苏东坡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率领一家老小清除断壁残垣,焚烧杂草,开荒播种,喂养家禽,达到了丰衣足食。第二年冬天他又盖了所房子,并冠名“东坡雪堂”,本人自称“东坡居士”。
  “乌台诗案”没有压垮苏东坡,反而使他从哀伤中振奋起来,追求苦难的价值。这是精神升华的突出表现!
  烦但不闲着
  苏东坡一生怀才不遇,屡经坎坷,但他很快由“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心烦却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例如,苏东坡在黄州下放时期,爱上了烹饪这一行,且屡屡创新,花样百出。比如,他见当地猪肉食用浪费十分严重,便开创了一道“炖杂肉”的方子。如今这种苏式炖肉、煮鱼已十分普遍。苏东坡在惠州下放期间,发明了一种菜羹,命名为“东坡羹”。他还研制出一种好酒,取名为“真一酒”。
  据研究,苏东坡仅在流放黄州、惠州期间就开发出20多道菜肴,有些一直食用到今日。
  苦日子好过
  就心理学而言,苏东坡之所以能从容面对人生坎坷,皆因他具有很高的心灵旺盛能力。“心灵旺盛能力”指个人创造和维持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它使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生活感到满意,都会感到生活有目标、有意义,都能悦纳自己的一切。苏东坡始终以一颗静心来面对世间的得失进退,以一份激情来化解人生的悲欢离合,自有一番“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境界。
  苏东坡的达观,影响了当时许多文人、官员的处世观念。他们更加懂得了入世和出世的辩证关系,以及随遇而安的生活艺术,并学会了怎样在失意中追逐生活的调侃,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中国的文学艺术宝库由此增添了一大批灿烂的瑰宝,它们照耀了后人的心灵。
  苏轼的做法给领导者也带来了启发: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逢逆境,不要气馁和自我放弃。人生本有多个主题,何必让一个截住生命能量之流?寄情于所好,发展专长,积极营造快乐的生活。无为而无不为,终臻人生的化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